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下表是清政府和英国有关鸦片战争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来源战争名称条约内容
英国方面通商战争争取外交平等权
清廷方面鸦片战争侵犯主权
A.不同的描述体现事件的不确定性B.不同立场影响对事件的描述
C.史料来源直接决定事件的真实性D.不同史料对事件的记载不同
2024-05-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八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自公元1500年以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A.胡椒的种植采摘非常艰辛B.各国对胡椒的争夺异常激烈
C.胡椒的烘干工艺独特复杂D.欧洲殖民扩张充满血腥残暴
2024-04-3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滨州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道光帝最忿恨的却是天朝体面受损。‘藐兹丑类’的英国打破了‘我朝定鼎二百年来,臣服遍于四海’的局面;开五口通商,便是‘割地求和’,更不可忍的是和约上还要盖御宝,好比‘欠债写负约,卖产者立文契’‘四海属国闻之,谁不轻中国乎?’”。对上文解读恰当的是,道光帝(       
A.已经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思想B.认为五口通商严重破坏中国贸易主权
C.对英国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D.“谁不轻中国乎?”的预判是正确的
2024-02-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如图所示为大业五年(609年)和贞观十三年(639年)官方在籍人口的对比情况(单位:人)。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唐初人口隐匿现象严重B.隋朝经济水平远超唐朝
C.唐朝的疆域比隋朝更小D.藩镇割据导致人口锐减
2024-02-0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对如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历史事件结果
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被匈奴扣留10余年,联合大月氏计划没能实现
前127年河套战役匈奴南进,汉派卫青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河套地区)
前121年河西战役汉派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回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
前119年漠北战役匈奴南进,汉大破匈奴,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长安,促进了相互了解和往来
①汉与匈奴作战主要是为开通丝绸之路
②汉朝在稳固边疆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③管理河西四郡的中央机构是西域都护
④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1-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唐代的印刷品有佛经、佛像、历书、诗文集、阴阳杂记、子书、韵书、纸牌、纳税凭据及儿童启蒙读物等,印刷品已经融入唐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从印刷数量上看,印刷量最大的是佛教经卷。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提高B.佛教传播促进印刷业的发展
C.文学作品内容日益世俗化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面为考古学者在广西合浦黄泥岗东汉墓发现的“绿柱石、水晶混合串饰”。经鉴定,该串饰除9颗水晶、1颗玉髓外,其余均属海蓝宝石和绿柱石,其中绿柱石主要产自南亚,是当地流行的奢侈宝石。下列对该串饰解读正确的是(     

A.兼具一定的艺术和史学价值B.反映出东汉与南亚的商贸联系密切
C.印证了当时陆上丝路的繁荣D.表明丝路促进了区域文明相互交流
2023-12-19更新 | 2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609年至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对于胡客“酒食例不取直”,还以缯帛缠树。有人感慨,“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揭露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B.说明隋朝国力强盛
C.铺张浪费加重了百姓负担D.体现炀帝暴虐残忍
9 .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齐头并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汉族为主体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其思想文化的真正统一,也始于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空前统一的秦王朝,自春秋时期起涌现的华夏 民族融合告一段落。华夏民族自此同属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趋向一致。秦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措施,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 (《礼记·中庸》)的理想。“书同文”标志着秦王朝统治区域内文字和文化的统一,“行同伦”反映了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的一致。这种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到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用来作为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形成了。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   “断诸北语,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跟。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并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荣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摘自《魏书》《资治通鉴》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下,重视“要在中央”,也强调因俗而治,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此期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阶段特征,并以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论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从中华民族发展史角度解读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在东北地区的民族政策与唐代有何不同?从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角度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意义。
10 . 以下为关于“牧野之战”的部分历史记载,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史料出处史料内容
《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器底铸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充昏风有商”。
A.“利簋”属于出土青铜器是考证“牧野之战”唯一的可信史料
B.《尚书》作为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和年代久远不具史料价值
C.文献史料与出土实物双重互证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发展
D.历史事件必须具备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才具有真实性
2023-11-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