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武灵王即位时,齐秦两强对峙,强邻逼境,胡人骚扰,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改革初期,反对“胡服”者颇多﹐为此赵武灵王与朝臣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初步统一了思想,对依然反对改革的宗室大臣则是不断游说。赵武灵王在说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换上了被中原百姓鄙视的短裤小褂。“胡服”改革成功后,赵武灵王就带头练习骑马射箭。他带领部队攻克水草丰美﹑地域辽阔,有骑射传统的原阳(今呼和浩特东),在这里试点骑射改革。赵武灵王在全国特别是北方靠近胡人地区的百姓中广泛招募善于骑射的人,并改部分步兵为骑兵,收编边疆游牧民族的骑兵,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队伍。同时,他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大批良马,更换了原来的军队装备。赵武灵王亲自训练骑兵,并使骑兵成为军队的主力。

——摘编自许今朝《赵武灵王推进“胡服骑射”改革的艺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背景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成功的原因。
2024-02-07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6月,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他在文中明确指出,历史经验表明,未来的中国在外交方面只能实行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方针,新中国争取国际承认,争取国际支持,只能面向社会主义国家,其他道路是没有的。

——摘编自于洪君《新中国是如何“另起炉灶”搞外交的》

材料二   自美国总统尼克松成功访华以来,包括美国总统福特、美国国务卿万斯等多名美国高官也顺利访华,美国政府一再邀请中国领导人访美,然而由于中美没有建交,“台湾当局”在华盛顿依然保有官方的外交机构,中国政府拒绝了美方的邀请。经过中美双方多年的努力,美台断交,中美建交,这为中国领导人访美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受邀访美,成为第一位正式访问美国的中国领导人,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中美建交改变了过去双方相对隐秘的交往方式,中美之间在政治、经贸、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中美关系得到全面发展。

——摘编自向东洋《论19721982年的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在外交上只能实行“一边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诃婆罗多》这一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的时代。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

                         ——摘编自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等

材料二   汉代以前,我国史籍中就已经出现过有关印度的记载,但大多是神话传说。汉代以来,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这些著述往往因为作者缺乏切身体验而对印度的描述多有误解。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他在《佛国记》中对于印度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特别是佛陀时代、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早期历史,都作了记述。有日本学者表示:“《佛国记》为一千五百年前之实地考察的记录,凡关于中亚、西亚、印度、南海诸地之地理、风俗及宗教等,实以本书为根本资料......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与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

                  ——摘编自杨维中《法显与<佛国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摩诃婆罗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印度的历史记载的原因。
2023-05-23更新 | 17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下·全国·课时练习
填空题 | 较易(0.85) |
4 .
地区人口迁徙人口结构与区域文化
空间分布南欧、北非、东南亚、拉美移民→①_____大洋洲发达地区
时间:1945年——1969年
原因:战后欧美资本主义经济黄金二十年发展的吸引
非洲劳动力→中东产油国;亚非移民→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国
时间:1970——1989年
原因:日本经济迅速发展;②亚洲____国家工业化
东欧国家劳动力→西欧、北美发达国家
时间:1990——2023
原因:西欧、北美经济发展需要新劳动力
移民文化 多元一体
美国文化
特点:欧洲文化为主流、吸收非亚拉丁多样文化
问题:美国始终存在不同民族间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文化特点
特点: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族群:华裔移民、本地④____族、印度裔移民
背景:新加坡成为移民城市国家
「新加坡成为移民城市国家的原因」
历史:新航路开辟、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开通
地理:马六甲海峡
经济:70年代起东南亚经济发展、繁荣贸易
政治: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行业分布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体力劳动
时间:20世纪50—70年代
背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黄金二十年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③“____”在跨国公司中发挥重要作用
时间:20世纪80年代起
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换代
备注现代人类迁移特点——全球流动「⑤____加速、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国际化大大加强」
现代人类迁移痛点——难民问题
定义: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独特群体
来源: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二战后主要产生于⑥中东、____和东南亚等地区
救助:
专门组织——1950年成立⑦“____署”
行动准则——1951年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1966年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扩大范围
“世界难民日”——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

2023-03-0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5 . 公元前13年,奥古斯都下令修建意大利与拉埃迪亚之间的大道,他亲自任命修路长官,甚至在公元前20年他还亲自担任筑路总指挥,“重修通往阿甲米努姆的弗拉米尼大道。同时,他把修筑道路,维修改善道路作为行省总督的重要职责之一”。该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古罗马道路发展的(     
A.背景B.原因C.特点D.影响
2023-02-1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下·全国·课前预习
6 . 梳理近代世界贸易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梳理近代文化交流扩展过程以及特点和原因   
近代世界贸易发展的全球化近代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基本内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487—1765
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欧①____扩张∥国际贸易随之扩展
表现:【大西洋三角贸易太平洋丝银贸易印度洋贸易】
商品种类数量增加【欧洲出现咖啡烟草可可∥美洲销售欧洲产品】
②____公司出现发展【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等】
影响:欧洲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765—1914
背景:③____革命→欧美国家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表现:产品④____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工业品通过快速交通工具输送世界各地【火车汽船→汽车飞机】
影响:1870年到一战前世界贸易额增长近2.6倍
世界市场深入发展1914—2023
背景:进入20世纪后世界贸易在曲折中持续深入发展
不利因素: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冷战
有利因素:世界贸易体系化制度化【《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贸组织】
表现:
中国改革开放并于2001年入世
生产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发展【⑤____公司发展迅速】
影响:世界贸易突飞猛进1950—2000年全球贸易出口总值增长近100倍
茶叶贸易推动⑥____风俗推广
传播:中国→周边地区→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
时尚:俄英荷等国将饮茶视为上流社会的身份象征
创新: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茶文化
服饰文化交流
法国:17—18世纪展示融入中国元素;20世纪杂糅中日样式
中国: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钟表文化传入中国
传入:16世纪经澳门传入内地;18世纪成为高官收藏品
普及: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钟表一些公共场所安装钟表
特色:中国人制作的钟表体现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其他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形成大大促进文化的交流
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⑦____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备注全球⑧____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
贸易平台输送各种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直接和⑨____接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发展因素
资本主义推动生产力进步是根本原因如工业革命
交通进步是重要的技术手段
战争政治干扰或促进如冷战的破坏和世贸组织的促进
文化交流国际化、多元化、全球化的利弊
积极利于各国人民交流和新兴文化产生
消极恶意文化渗透是悄无声息的杀手
文化多元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由之路

2023-04-21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21-22高一上·河北沧州·阶段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始于西汉的和亲政策,可从先秦时期华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婚姻中寻觅到踪迹。先秦时期,部落首领为自身的利益,采用联姻的方式建立利益同盟。春秋时期,华夏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间及各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活动更为活跃。中原王朝之所以产生以婚姻结戎狄的观念,与其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中原农耕社会以家族为核心,而家族又以血缘为依据,血缘则是建立在婚姻的基础之上的,“夫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为宗庙,下以为继后世者也”。而将联姻运用到处理民族关系之中,并将之制度化,形成专门的政治策略,则始于汉高祖之时。

——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材料二   唐代前期,唐王朝以“天下之主”自居,在奉行“华夷一家”民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显示对外藩首领的恩宠,当时公主和亲相当频繁。在唐代有史记载的和亲公主16人中,前期(肃宗之前),有12人,作为和亲对象的少数民族多达6个,在地域上遍及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安史之乱后,“华夷有别”观念占据主导,民族关系逆转,和亲次数锐减,只有4次,和亲对象均为回纥。在唐代前期“华夷一家”民族观念占据主导的前提下,唐王朝多将和亲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少数民族则多希望通过和亲来加强与唐王朝的关系,以得到扶持和奖掖。而中后期的和亲政策则成为唐王朝挽救岌岌可危局面的良方,此时和亲多为争取少数民族的军事支持,或是对其军事支持的奖赏。

——摘编自孙玉荣《论唐代民族关系变化对公主和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和亲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和亲政策的变化。
2022-06-06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新授课导学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经商,或移住外洋海岛者,斩立决。清政府也颁布过诸多禁令限制华侨归国。鸦片战争后,列强以通商口岸为基地,拐掠华工,苦力贸易日益猖獗,清政府基本上采取默许态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贩卖中国苦力公开化、合法化。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随时来往,不得禁阻。清政府通过与外国议订华工出国具体章程,以求对外国有所约束,对华工有所保护,如规定华工“年不及20岁者,必须取具本身父母准往凭单,盖用地方官印信,方准承招”“合同所定承工年限,不准逾于五年”“七日之内,必得休息一日”等。

材料二   民国年间,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交战国把招用廉价华工作为解决战时劳工问题的重要途径。法国主要由惠民公司承招及招工局直接招运,英国由劳工局管理、和记洋行参与招工,两国招雇华工达25万人。法商惠民公司的招工条款中载明:中国工人决不用于任何战事职务,专为从事各种实业及农业之用;华工佣工之期为5年;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10小时等。相当多的华工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有关的铁路、公路、兵工厂、军火库等部门服役,一上班就得连续不停地工作。华工们实行军事化管制,有些华工营,特别是英国远征军的华工营,完全由军官率领,他们被安置在常遭敌方飞机空袭的危险地带,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丛林《华工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华工出国政策的变化之处,并简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出国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华工出国”。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4高二下·全国·专题练习
填空题 | 较易(0.85) |
9 .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背景
(1)价值:
①文化价值:有利于传承____、维护世界文化的_________
②学术价值:是研究历史、语言、民俗、建筑和民族学等学科的重要史料;
③政治价值:增强_____和国家认同感。
(2)现状:一直受到严重威胁,且______
(3)经验:针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各国家采取了不少举措,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4)传统: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2024-03-06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选择性必修三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0 . [中国古代宗族]

材料一:汉晋之际是宗族势力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之时,关东各军阀起兵讨董卓。其中就有很多的富室强族以其强大的人力物力建立自己的武装并参与到讨董卓的军事斗争之中,成为当时各军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曹魏实行九品官人法,而晋代沿用之后,不仅使强宗大族对其所在的乡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而且还为他们世居高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宗族势力越来越强。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经过三国西晋近百年的发展,到东晋南朝时已成为十分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家族制度。原来控制东吴政权和控制西晋政权的世家大族联合起来,把持着东晋南朝的各级政权,而众多的地方世族普遍存在于地方乡闾之间,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摘编自陈克标《汉晋之际乡里秩序及其维持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共同维系的乡村关系网络中,宗族始终处于国家权力与乡村治理的枢纽地位,承上延伸着国家权力在村落社会的推行,启下肩负着村落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调适。可以说,以宗法制度维系的宗族组织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众所周知,徽州自唐宋而下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宗族不仅是乡村联系地方官府的重要枢纽,且在基层和民间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成为徽州乡村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

——摘编自宋杰、刘道胜《明清徽州乡村宗族秩序的构建与村际竞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晋之际宗族势力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意义。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