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只在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人的信仰就是人的一切,它正是我们的生命。人只要有信仰,不需任何中介人或代表者,就可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信仰使得人与上帝面对面,“没有任何受造之物居于其间”。人只要有信仰,不需外在的律法和戒律的约束、不需善功和赎罪,就可得到基督的公义和永恒的生命,信仰使人摆脱了一切外在的束缚。

——李平晔《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在人灵魂得救的问题上,天主教会和路德的观点有何不同。

2 .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给了中国学者以极大的鼓舞,他们希望能从考古学上寻找夏王朝的文化遗存。

材料一如果你对尧舜的盛世给予过多的颂赞,好吧,拿出你的证据来。如果你论及公元前3000年大禹在工程上的伟绩,证据也得拿出来。我们得先记住,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之下,单纯的文字记载已不复被认为是有效的佐证了。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济(1955年)

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探索夏王朝文明所面临的困境。并分析探秘夏王朝文明遗址有哪些可行性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二里头遗址表现出的文明特点。


(3)联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探寻夏王朝遗址学术领域有着怎样的定论和争论?对二里头遗址奥秘进一步科学解读,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
2018-07-0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五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探奥 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材料一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技思想家之一。《宋史》卷331《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嘉祐八年沈括登进士第。熙宁二年(1069)二月,沈括因支持变法而被任命为删定三司条例官。熙宁六年(1073)奉诏提举司天监,从此开始了他投身于振兴宋代科技事业的人生历程。晚年退隐润州梦溪因而著《梦溪笔谈》一书。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纲要》

材料二为了确定极星的位置,他(沈括)曾连续三个月进行测量,才得到极星离开北极三度有余的结论;为了验证“虹能入溪涧饮水”的问题,曾“与同职扣涧观之”,并进而发现“自西望东则见,立润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此外如关于凹、凸面镜的成像特点的认识,关于指南针装置方式的认识,关于月亮盈亏现象的认识等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经反复思索,研究后仍无法解决的,他就只是如实记录,并说明不知其中道理的症结所在,而决不故弄玄虚,妄下断语。例如,在记述磁针有指南、也有指北的现象后,说“理应有异,来深考耳”。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沈括的人生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沈括的科学精神。

2016-05-27更新 | 71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秋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练习:第六单元测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陪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设立了被称为“赫里埃”的公民陪审法院。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一般人数为500名左右),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1/10,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

——摘编自《浅祈中西陪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目前,美国有两种人数不同的陪审团,分别是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由23人组成,小陪审由12人组成,每位陪审员任期最长不超过18个月。美国法律规定,选出的陪审团必须在受理地区的范围内具有相当合理的代表性,即在种族、年龄、性别等方面较为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的人口状况;这样就更能保证陪审团不会在某些问题上有严重的意见倾向……原被告双方的律师都有相等的将其认为应该回避的人从陪审员名单中除名的机会。

——整理自《试论美国的陪审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雅典陪审制度相比美国陪审制度的不同,并分析美国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价值理念。

5 . 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有何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江南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形成过程中,作为主导的官方把赈灾救荒作为社会救助的重点,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有赈济、赈货等类型。江南城市的民间救助多为自发的个体行为,即使形成一定的组织,也以个体自愿为基础。施行救助主体有士人(包括部分官员)、工商富室和僧道人员。他们大多出于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相对于传统荒政和乡村救助;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有着诸多特点,呈现朝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陈国灿《论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传统的救助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晚清政府已无法如“康乾盛世”时期那样向受灾民众提供应有的救济和帮助,而以士绅富民为主体的民间救助活动日趋活跃。随着近代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及贫困群体的扩大,以贫困人为对象的社会救助活动越来越受到民间救助组织的重视。部分先进中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思想和经验,反省中国传统做法和理论的缺陷,使以传教士为先导的外国慈善活动逐渐活跃。这些变化引起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变动。

——摘编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江南城市救助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转型及原因。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银两用作交易时,要计量重量和成色,且制度繁杂,使用麻烦。最早流入的银元叫作卡卢斯银元,中国俗称“本洋”,到了19世纪之后,墨西哥“鹰洋”取代了“本洋”的地位。到了道光年间,连皇帝都知晓在本国流通的外币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等。以本洋为例,“其势力渐蔓延至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安徽、直隶等省。直至咸丰六年(1856年)止,凡长江各地以及上海,皆有其踪迹”。18世纪到19世纪初,扬子江流域的芜湖地方存在着约计四十万元没有加戳的本洋光板。从嘉庆年间开始,广东福建一带以外币为主要贸易货币,到道光年间“凡完纳钱粮及商贾贸易,无一不用洋钱”。清地方政府自己也采用外币来收取钱粮贡税。

——摘编自谢舟《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着不同成色、重量和形制,货币法制一盘散沙。这一时期,各国逐步开始尝试信用货币制度。而金银,尤其是白银日益成为一种商品。商品银的波动对以银本位为货币根基的中国来说,无论是金贵银贱,还是金贱银贵,都造成了相当的破坏性。1933年美国宣布“白银国有令”而导致的国际银价暴涨,加之日本在华北进行侵略活动,大肆走私白银出口,导致中国的货币白银迅速外流。1935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公告宣布实施法币。统一以法币为支付所有以银币单位订立之债务,应准照面额于到期日以法币清偿之,所有银元持有人,应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

——摘编自王乔《近代中国货币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后外币在中国使用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改革的时代背景。
2022-12-20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检测卷-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复习通关测试卷(选择性必修1)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8 . 欣赏下列书法作品: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两幅字体的名称及其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两种字体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两幅作品书写显得比较自由,请判断其字体。图3字体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图4中的这种字体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情感?

(3)材料三中图5、图6、图7的字体有何共同特点?有人认为,材料三是同一时期的社会状况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

2017-10-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检测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图为库尔贝的《画室》

材料二下图为《日出·印象》

请回答:       
(1)库尔贝是当时哪一绘画派别的代表?他的作品除《画室》外还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绘画属于哪一派别谁的作品?这种绘画之后有何发展?主要代表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分析这两种绘画派别各有何特点。他们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达标检测卷(B)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