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2 道试题
1 . 现代化养殖的密度比传统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密度要高很多,牲畜赖以生存的空气也要依靠通风设备,一旦某个个体出现了病症,就会造成疾病的大面积快速传播(如禽流感等)。为了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就必须给它们接种抗生素,最终导致抗生素进入人体,从而降低了人类的免疫力。这反映出(     
A.工业化大生产改变了食品生产方式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C.食品生产现代化暗藏食品安全问题D.食品加工流程缺乏监督
2 . 据考古发现,在乌兰巴托附近的诺彦乌拉匈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朝锦绣织物,用彩丝绣出流云、鸟兽、神仙骑鹿的图案;还出土有安息、大夏、小亚细亚的毛织品,上面的图案有植物纹、鸟兽纹及人物纹。另外,在出土的丝绸上还绣有形同黑海北岸斯基泰文化的人物形象。这反映出(       
A.中国与欧洲开始广泛的直接贸易B.汉朝政府的经济政策趋向务实
C.统治集团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D.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 . 据中国船舶工业统计快报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造船完工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2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造船量新承接船舶订单16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位居世界第二;手持船舶订单396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这些成就主要缘于中国(       
A.航运业推动了造船业的现代化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的特征D.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化
4 . 近代前期,那些时常受到猎奴侵扰的非洲人,可能经常需要为自身安全而逃跑,而从美洲传入的木薯,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食物。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A.非洲经济结构发生剧变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非洲社会进步
C.“三角贸易”优势逐渐丧失D.物种交流改善了居民的生存条件
5 . 国家稳定后,秦始皇开始实施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向外扩建交通路网,建成了连通各个区域的交通路网。政府还编制了《行书律》,规定了丞相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事务,地方主要由郡守和县令共同负责交通运输。据此可知,秦朝交通建设(     
A.促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开发B.得益于法律制度的建立
C.渗透着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D.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隆庆元年(1567年),月港的开放使闽南商人在合法贸易中独占先机。福建商船将丝绸和瓷器等物资运到菲律宾马尼拉。大量的银元跟随商船从马尼拉返程,输入闽南、粤东地区并在民间广泛流通。这说明月港的开放(     
A.建立了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B.使得西方殖民扩张进入中国东南沿海
C.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D.标志着“马尼拉大帆船”航线正式开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6世纪,纺织工人要求“不仅要从精神上而且要从实际行动上”掌握福音的真义,坚称“我们应当以爱和真正的信仰来照看我们的兄弟”,应当将装饰教堂的资金转而用在“冬天缺少柴火、蜡烛和其他生活必备品的穷人身上”。这一现象(     
A.体现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B.将民众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C.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6、17世纪的大学教师们正是在对古典作家文献进行历史批判性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独立观察的兴趣,放弃了对书本和权威的信赖,在寻找上帝的旅程中,他们一步步探索自然。这一现象(     
A.折射出教会对教育的垄断B.利于“科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C.促进了近代大学职能转变D.凸显了大学对知识的传播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理性、正义、法的精神,是启蒙思想家们对新的社会关系的憧憬。“自然法权论”和“社会契约论”,鼓励人们在保证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共同接受公共意志的领导,组建民主制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启蒙运动(     
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相互制衡B.引领着“人”与“自然”的双重觉醒
C.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D.完全消除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10 . 15世纪欧洲人“发现”美洲,西方殖民者踏上海外大肆掠夺之路,大量黄金流入欧洲。殖民的另一面则是:整个社会的毁灭和对他人的奴役。西印度群岛以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口,被代之以从非洲捕获的奴隶。这说明(     
A.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融B.殖民扩张促进了美洲的社会进步
C.西欧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D.资本原始积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