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宗沐,字新甫,别号敬所,浙江临海人,为官近40年,官至刑部左侍郎,晚明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表是王宗沐为政期间的部分活动。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宗沐的主要活动,并简评其影响。
(2)据材料,说明《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的史料价值。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王宗沐的生平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 . 下图是1857年11月14日《伦敦新闻画报》刊登的《广州全景速写》。英国记者不仅画出了城北要塞和遭到炮轰的内城督府衙门位置,还做出如下报道:“这种公开决裂是由于中国官员扣押本国罪犯而引起的……中方没有就违反英中条约,侵犯英方条约权利和对英国国旗的侮辱做出道歉。”对以上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图像史料难以还原真相B.绘画作品具有学术价值
C.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解释D.职业修养决定新闻内容
2024-04-1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图像史料,对于研究历史有重要价值。如图是秦统一后形势图,据此可知秦朝(     
A.首创郡县治理制度B.长城军事防御功能明显
C.华夏认同观念初现D.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2024-02-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周鸿年是湖南长沙的中下层士绅,没有科举功名。他因受到郭嵩焘的影响,接触西方知识,认识到“欧西政教,远较中土为灵”,并开始阅读严复的译著。光绪二十九年(1903)黄兴自日本返国,联络湖南“会党异人”,并吸收周鸿年等人共组华兴会。辛亥八月下旬,周鸿年决定参与革命,“率会党人员及农民数千”起事,占领株洲,越醴陵、攻萍乡。这时由于革命军兴,致使省城长沙纷乱,大吏皆追。使维新分子深感不安。其后,浴议局议长谭延闿(立宪派)随后被推举为都督,起而维护治安。这主要是因为“湖南士人多惧革葬英雄”,在“士绅疑忌”下,不愿由具豪强背景之革命党条主导,才由谭延间出任都督。

——摘编自周德伟(周鸿年之子1892—1976)回忆录《我的一生与国民党的点滴》

材料二   19261942年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节选

纪念文章内容摘要
192610月,张太雷(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今年纪念双十节之意义》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把中国建成一个类似近代西方的民主国家,它是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国民革命的任务。
194210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纪念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是在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统治于中国的专制政治,而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政体。它掘开了封建制度的根基,铲除了中国社会千百年来的君权思想,唤醒了千百万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

——摘编靳燕凌《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与评价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革命成功的因素;分析材料一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纪念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作用。
2024-04-2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厂,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臣执艺所有事也。其图自灵岩山起,由木渎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岸、介狮何两山间入姑苏郡城, 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邱山止。其间城池之峻险,廨署之森罗,山川之秀丽,以及渔樵上下,耕织纷纭, 商贾云屯, 市廛鳞列, 为东南一都会。

——节选(清)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

材料二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此画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最终完成。全幅画有各色人物 1.2 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 余栋,各种桥梁 50余座,大小官船、货船、客船、杂货船、画舫以及竹筏等近 400多条,各种商号招牌200 余块,完整地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

——摘编自《〈姑苏繁华图〉赏析》


(1)据材料一,指出徐扬创作《盛世滋生图》的背景和动机。
(2)据材料二,简述绘画中姑苏“盛世”的表现。若要进一步证实画中苏州的盛况,还可搜集哪些史料。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徐扬《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
2023-12-11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南通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国家。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学者将“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塑造成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依据。“茶叶起源于中国”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受到挑战和质疑。这反映出(     
A.茶叶起源问题众说纷纭B.民间传说史料价值高
C.区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殖民霸权的话语逻辑
2024-05-12更新 | 20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有同学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收集了以下两组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组

   
图1照片《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晚清中国)

   
图2杨洲周延的木版画《鹿鸣馆内跳交际舞的场景》(日本明治时代)

第二组

清末广州的一位商人,随朋友到十三行中参加西餐宴席,在餐饮之后写信寄给北京的友人讲述吃饭情形:“他们坐在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按他们的番话叫做苏披。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生得几乎跟活鱼一样。我目睹了这一情景,才证实以前常听人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

——摘编自郭晔旻《西餐如何走上中国人餐桌》

明治时期日本有人这样评论鹿鸣馆的舞会,“黄色皮肤的脸面,佩戴着羽毛装饰,来细腰,手拿西式小饰物的日本女性,合着西洋音乐,踏着斯拉夫舞步。这是日本人为了看上去像西洋人而做出的滑稽而悲哀的努力。”

——摘编自《鹿鸣馆:日本欧化主义的象征》

(1)分别阐述每组材料对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价值。(请从史料类别、内涵和作用等角度作答)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日两国文化重构中的共同特征。
(3)除上述材料之外,全面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宋朝祭祀南海神的歌辞:南溟浮天,旁通百蛮。风樯迅疾,琛舶来还。民商永赖,坐消寇奸。荐兹嘉觞,弭矣惊澜。

——摘自《宋史·卷一三六·乐志十一》

史料二   顺济王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摘自《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二·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

(注:传说彭蠡湖(江西鄱阳湖)有神蛇,称“彭蠡小龙”,宋代诏封为“顺济王”,主要职能是保护长江行船安全)

史料三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神灵系统中,水上世界的江河湖海自有其神灵体系并有相应规格的祭祀。北宋时,东海神本庙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改在浙江明州设东海神本庙祭祀。南海神祭于广州,唐代已封为广利王,宋代四次加封,且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宋代对长江三元水府神加封王爵,赋予保佑航行和祈降雨雪的使命,官民祭祀活动大为频繁。一些原本是地方的护佑神如江南西路的田相公信仰被长江航行者信奉,在浙江会稽县原本是孝女形象的曹娥被赋予保护运河航行职责。宋代新创诸多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如浙江嵊县显应庙、杭州顺济庙等,最为著名的是妈祖(圣妃)信仰,由起于福建莆田的民间信仰,因福建商人的传播而扩及沿海各地,被纳入国家祀典,封号从“崇福夫人”到“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不断加封,成为海洋专神。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水上信仰的神灵体系及其新变》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琅琊刻石,刊刻公元前219年,记述秦始皇统一海内的功绩,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又加刻诏书。北宋中期,密州知州苏轼登琅琊台时,发现始皇颂诗已泯灭,仅存二世诏书。明清及民国时期当地政府多次加以保护。解放后移置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移置中国国家博物馆。残石高1.32米,宽0.71米,存1387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等

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发布的一篇敕令。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把埃及作为打击英国的战略目标。1799年,法军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拉希德村偶然发现该石碑,残碑高1.14米,宽0.73米。1801年,英国打败法国,根据协议,法国必须无条件地交出他们在埃及发掘的一切文物。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运往伦敦大英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摘编自《古埃及罗塞塔石碑解密始末》

材料二   在罗塞塔石碑发现之前,古埃及遗址中发现的铭文数量很多,但人们一直无法释读。该石碑铭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祭司使用)、通俗体文字(古埃及平民使用)和古希腊文字3种文字对照书写。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在公元4世纪后失传。古希腊文是近代人可以阅读。法国学者商博良(17901832年)从1808年起释读罗塞塔石碑,通过长期收集和研究相关史料,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1821年编成通俗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符号对照表,1822年确认埃及象形文字是时兼具表意和表音的文字体系,成功破译了石碑的象形文字,这也标志着新兴学科——埃及学的出现。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罗塞塔石碑解密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块石碑的史料类型和价值,并指出罗塞塔石碑被发现和争夺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博良在破译石碑铭文中使用的史学方法和研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琅琊刻石铭文无需破译的原因。
2023-11-19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清代在广州等口岸城市,有一大批运用西方画技进行模仿或创作的中国民间画家,被称为所谓外销画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通草水彩画 广州博物馆藏

材料二   1757年至1842年间,清政府规定西方航海国家只能在广州开展贸易活动,史称“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成为18世纪重要的世界贸易中心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触的重要口岸。许多西方人通过广州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于是在清代广州口岸,外销画应运而生。清代外销画题材丰富多样,从风景名胜、生活习俗,到家具陈设乃至各行各业的生产情况无不涉及。这些画作当年主要为了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需要,内容大多围绕着广州贸易为中心而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如今,我们可以在这些画作中看到一个色彩明亮、商业繁荣、市井气息浓厚并且与西方交流紧密的广州。时至今日,外销画留存了18、19世纪中国社会的丰富图像,因此被研究者定义为“历史绘画”,具有一般艺术绘画无法比拟的历史研究价值。

——摘编自《18、19世纪广州十三行外销画的现代意义探讨》等


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就表现形式而言,指出材料一所示画作的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清代外销画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清代广州外销画畅销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