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豪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阶层。起初,他们是民中之“豪”,首先强在其财势,“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兼并大量田产,“与民争利天下”;其次强在族势,“汉代豪强往往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大宗族”,“雄张闾里”,成为离心力量,他们还恃财“买复”,享受免役特权。高祖刘邦与功臣列侯们推行“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等打击豪强的政策。汉武帝继续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打击豪强的政策。

材料二 列侯是仅次于诸侯王的第二等贵族爵。西汉昭宣以后,非豪强出身的列侯及其后代通过兼并土地,经营工商业,以及宗族势力的壮大而成为豪强;一些豪强通过军功、裙带关系、世传经学而受封为列侯,成为豪强在“庙堂”中的代理人。在联合镇压了黄巾起义后,上层列侯纷纷抛弃中央的荣位虚职,积极攫取州郡牧守的职位,企图割据一方;地方豪强的军事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积极投靠那些掌握地方实权的上层列侯。而后,曹操、孙权、刘备等分别联合不同的豪强地主武装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力量。

——以上均摘编自秦铁柱《汉代列侯与豪强关系刍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政府抑制豪强势力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汉代列侯与豪强之间关系的变化,分析东汉末年豪强势力发展的主要影响。
2023-11-20更新 | 13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权威,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法律的胜利实施。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国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摘编自杨宝成《新中国60年法律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是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扩张和争霸的必然结果。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后起帝国主义国家随着实力的不断加强,要求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极力巩固已有优势。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准备了条件。一战总体上讲,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从更深层次看,是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一战后,欧洲大国地位总体下降,即使取胜的英国和法国,国力也大为削弱。美国实力大增,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世界金融重心开始向美国转移;美国成为军事强国,其海军实力打破了英国的“双强标准”。日本也实力大增,在海军力量上仅次于英美。一战还催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同时也促使战后初期殖民地半殖民地爆发了广泛的反殖反帝斗争。

——摘编自张顺洪《深刻认识一战爆发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的势力,减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摧毁了殖民体系,促使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二战过后,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与改革更加向前,使得战争过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都有了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靠的不再是征服与掠夺,而是平等与相互依存,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进入新的时期。

——摘编自袁媛《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三   一战结束后,由于原有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时隔大约2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将84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卷入战火,军民共伤亡1亿余人。人类运用自己制造的坦克、军舰、飞机相互杀戮,生命在战争中转瞬枯萎,文明在战火中遭到蹂躏。两次世界大战以规模之巨、破坏之大、伤亡之重、影响之深,在人类历史上占据空前位置。两次世界大战既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浩劫,需要我们深刻反思;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摘编自李成刚《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与二战的影响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启示。
2023-06-09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宏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的工场已是使用不完备的机器装置的“工厂”。在这些工场中,强力的动力设备——水车——被用于机械的驱动作业。政府成立了各种特许贸易公司和商业冒险团体,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东印度公司、俄罗斯公司、东地公司等。批准成立各种股份制贸易公司既是政府聚财的手段,也是进行商业扩张、地理大发展和海上掠夺的工具。

——摘编自姜振寰《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开始起步,到19世纪70年代末基本完成。此后,德国的工业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其工业产值超过了英国,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从19世纪40年代起,铁路建筑业迅速发展,到1872年,全国铁路总长度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法国甚至英国。与此同时,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为尽快摆脱落后局面,促进经济腾飞,德意志各邦政府都充分发挥了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革命……同时,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发展,机器制造、化工、电力技术的进步,不断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和电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的应用引起农业机械的革命性变革,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化学肥料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合成氨的突破和化肥工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养分高、肥效快、便于运输和机械化施用的优质肥料。这一切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面貌。

——据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的工场与“工厂”之间的联系,并分析“特许贸易公司和商业冒险团体”的活动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德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工业革命对欧洲农业的影响。
2023-06-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宏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处理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华夏民族自觉和华夏文明危机情况下形成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距,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摘编自《礼记·王制》

材料二   1895年,严复发出“亡国灭种”的警告;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与之不同的是,近代中国人以传统夏夷之辨(同“华夷之辨”)为资源,又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以及现代民族意识觉醒,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民族主义思潮,诸如大汉族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反传统民族主义与保守民族主义、大同主义与民粹主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的形成,这使得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并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韩星《“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其描述“中国”与“夷、蛮、戎、狄”区别的角度。
(2)简述“中华民族”现代民族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022-08-2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2023届高三8月检测历史试题
6 . 城市粮食供应问题。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清朝定都北京,“漕运初悉仍明旧”,顺治二年(1645)户部奏定“每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其运京仓者为正兑米,原额三百三十万石,……其运通漕者为改兑米,原额七十万石。”……至康熙十九年(1680),顺天府新增、退出、开垦并清查民地共计28475顷余。其中新增开垦地约占三分之一,近万顷。……康熙之后实行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禁止旗地“增租夺佃”等政策。

——摘编自《清史稿》

材料二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粮商的经济实力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在北京周边省份购买粮食,而且还通过轮船招商局,往赴江浙、湖广等地购买大米,以满足京师粮食的需要。光绪二十三年(1897)京奉铁路天津至北京段——津卢铁路建成通车,以后京汉铁路、京绥铁路、津浦铁路也相继通车,北京成为全国的铁路交通枢纽。铁路的开通进一步促进全国各地粮食顺利运往北京。北京的粮食供应市场进一步扩大,即使没有南漕的接济,粮食的供应也不成问题。因此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漕运官署悉行裁撤,漕运制度遂告废止……清末有粮商2000家左右,民国后经兼并改组,也有1500家,从业店员工人在8000人以上。

——摘编自《近代北京的粮食供应》《北平工商业概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初解决北京粮食供应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北京粮食供应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2022-05-26更新 | 210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