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为新时期我国女性从业的产业结构分布比例,该数据可以反映出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82年77.98%13.81%8.2%
1990年76.09%13.47%10.43%
2010年45.3%14.5%40.2%
A.女性就业人数持续增多B.女性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C.改革深化加速社会发展D.现代企业建设成效显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国派遣军”在华部署情况统计如下。该统计可以佐证(     

地区

投降地点

军队人数

华北

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河南洛阳、北平

328040

华东

江苏南京、安徽蚌埠、上海

346200

华中

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

276100

华南

广东广州和汕头

88350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B.中共和人民军队是抗战中流砥柱
C.持久抗战是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D.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2024-03-01更新 | 345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如图所示是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2008~2020年全国铁路及高铁运营里程中的部分信息。以下选项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新时代我国高铁事业快速发展B.我国率先进行高铁商业化运营
C.中国高铁项目在世界遍地生花D.中国铁路修建技术居世界第一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云南大理喜洲商人严子珍、杨鸿春与江西商人彭永昌成立“永昌祥”商号,并把总号设在交通便捷的下关。那时,滇西既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所有货物都靠人背马驮。运输能力的低下致使资金周转缓慢,要想赚大钱,就必须去更远的地方,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永昌祥从云南运出茶叶,从四川运来生丝,从西藏运来药材,从缅甸运进洋货。

初期,他们采购茶叶,扶持下关的作坊为他们的茶叶拣选、分级。永昌祥成立后,改革制茶工艺,在茶的底部开窝,既便于干燥,也便于运输。云南话里称一小堆一小堆的东西为“一坨”,这种新出现的茶形状就在小范围内被称为“坨茶”。又因为四川有个沱江,他们就将“坨”字改为“沱”,“沱茶”大行天下。1923年在注册的商标上说:“本记向在云南迤西下关,不惜工本由普洱各茶山自行提办春尖普茶,发各埠销售。贵商光顾,请认招牌为记。”1930年,永昌祥把在下关的作坊改为永昌祥下关茶厂,1950年,新中国茶业公司派员接收了旧中茶康藏茶厂,并将其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下关茶厂”;1952年,下关茶厂接收原属云南矿业银行的下关西南茶厂。1956年公私合营后,下关茶厂变成大理(下关)唯一继承沱茶传统的茶叶企业,其产量,也是云南省茶企翘楚。同时又是国家边销茶重点企业。

严子珍还发起创办下关电站、喜洲电站,带头捐款给抗战前线,修桥浚河,兴建工厂,建设学校、图书馆、医院,练团兵,防土匪……据喜洲文胆,参加过公车上书的赵甲南先生统计:“总计捐助地方教育文化及公益慈善事业,举其著者,殆已达国币一百余万元。”

——摘编自杨克成《永昌祥简史》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3-11-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隋唐墓地中,不仅出土了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作物遗存,还出土了起源于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黍和大豆作物造存,更发现了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大麦作物遗存……江苏淮北地区连云港孔望山遗址浮选结果统计显示,炭化水稻、粟、小麦、大麦、黍和大豆种子出土的农作物数量百分比分别为19.75%、11.73%、12.35%、6.79%、0.61%和0.61%。

——摘编自黎海明等《江苏淮北地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探究——以连云港孔望山墓地农业考古研究为例》

材料二海州(今连云港市)户数和口数变化表

时间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十一年(752年)增幅
户数/户899928549217.2%
口数/人43693184009321.1%

——摘编自《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江苏连云港地区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江苏连云港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2023-10-1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普遍认为,甘薯是由东南沿海地区经湖广传入四川的。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次出现了四川种植甘薯的记载。乾隆时期,川西平原上的德阳、罗江、成都等地的地方志中都出现了甘薯的记载,且认为此物“或生食,或熟食,或磨为粉,味甘适口,老少皆宜”。在川东地区江津、黔江等地,甘薯也因地方官的大力提倡,广泛种植;川南有来自福建、广东移民首种甘薯,其一家一年收获几百上千斤,即使遇到饥年也能安然度过,使本地人很为羡慕。

到了近代,甘薯种植几乎遍及全川。据四川劝业道署统计,清末全川142个厅州县中,有甘薯种植记载的就有127个,全川共载甘薯605万亩,总产量3950.6万担。据1910年三月劝业会的调查显示,在成都的外来农业陈列出的产品中,就有18个地区陈列了当地出产的品质优良的甘薯,有白红苕、红皮红苕、红心红苕、牛奶红苕等品种。民国时期,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四川地区进行了甘薯品种、栽培和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从国外引进一些良种和实生苗进行鉴定。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出版了甘薯增产栽培技术方面的书籍,及时总结和推广增产的经验。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个性,甘薯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后,对外交流加速,甘薯作为多功能用途原料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品种和新科技也不断引进,四川地区甘薯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据张茜《甘薯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甘薯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四川甘薯种植的特点,并指出建国后又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甘薯在四川的种植为例,说明农作物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国民政府统计,1912——1937的26年间我国机器、电器、化工、矿冶、交通、家具等各行业有专利总数275件。1938——1945年的8年间上述相关行业发明创造的专利则多达512件。这一现象反映抗战时期(       
A.政府军事装备和技术的极端落伍B.内迁的科技人员积极研发新产品
C.西南地区工业基础的相对薄弱D.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成效显著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材料二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夫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账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经办洋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款项由地方自行支配,而未向朝廷“奏销”。朝廷虽多次谕令各省奏报,但收效甚微。1906 年,传统的户部和1903年新设的财政处被合并为度支部。1909年初,朝廷颁布《度支部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作为中央与地方专门负责清理财政的管理机构,并由度支部向各省派出监理官,以加强督促管理。此后,各省先后编辑、完成了《财政说明书》,详细统计了各省收入的田赋、漕粮、盐课、关税等款项和支出的廉俸、军饷、教育、巡警等款项。各省财政经过爬梳整理,渐有眉目。1911年,清廷又依据《试办全国预算暂行章程》,编制出了各省和全国的预算。由于财政赤字大幅上升,朝廷在核定预算时,对地方支出大幅核减,督抚纷纷“致电反对”。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清理财政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清理财政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另据《唐六典》统计,唐初有“七千余蕃”与唐王朝存在政治、经济或文化往来。下图为章怀太子(唐高宗之子)墓道壁画上的《西客使图》(摹本)。由此可推知,唐初(     
A.海上丝绸之路得以开通B.国内出现了民族交融高潮
C.鸿胪寺官员职务较繁忙D.突厥对中原的威胁被解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