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经济体系被认为是“基于普遍性的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间关系”的多边主义。进入21世纪以后,多边主义的演进逐渐从量变到质变,其基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图所示。这可以用来说明(     

A.南北合作实现互利共赢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霸权主义得到有效遏制D.国际经济秩序的革新
2 . 下图所示为1928—2018年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情况(部分)。这一变化趋势说明(       
A.欧元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核心B.国际货币结算体系走向制度化
C.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信用依然稳健D.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存在缺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季(即清末)以前,谈及宋朝学界常以“积弱不振”来概括。这与“积贫积弱”存在本质区别,其一,“积弱不振”更多偏向宋朝“积弱”,比如王夫之甚至认为宋朝的忧患有弱无贫;其二,更多侧重主观政论而非客观史评,比如古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恶语相向,以致人们将其视为奸邪小人。与前人相比,梁启超共有两大突破:第一,在评论宋朝的国衰兵弱时,兼顾评议宋朝的国贫民穷。第二,在谈论自家的主观政见时,立足讲说宋代的客观史事。从此,学界开始摆脱儒教史观中君臣之分与正邪之辨的束缚。积贫积弱论的定型,首次显现于民国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后来该论因邓广铭师徒的播扬而备受全国学界青睐。改革开放后,宋朝形象从积贫积弱论向登峰造极论迈进,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转型只是趋势,目前尚未彻底完成。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清季以降宋朝贫弱形象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宋代形象评价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
2024-05-23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
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
5 . 下图为部分朝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有误的是(     
   
A.行政区划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B.地方最高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最频繁
C.最基本一级的行政区划有极强的稳定性D.较早设置的行政区划地位呈提升的趋势
2023-07-22更新 | 180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20世纪50年代,法国与北约的军事合作非常密切,在法国境内分布着多个北约军事基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并要求北约将总部从巴黎迁往布塞尔。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国军事实力相对衰落B.北约各国合作基础消失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北约内部的分歧与摩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81年至1943年,英国文官人数增长了约14倍,在19世纪最后的20年里,每10年增长文官数量超过3万,到20世纪初,每20年增长的文官数量都超过20万。这一变化体现了(     
A.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B.政党内阁的效率提升
C.政府职能扩大的趋势D.政治腐败问题的加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方针;会后,“打土豪、分田地”被确立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1928年6月,中共六大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无代价地没收豪绅地主阶级土地归苏维埃,并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1928年年底,毛泽东设计并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又将相关规定修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0年10月,峡江会议通过的《对于土地问题决议》指出,土地国有在目前是一个宣传口号,如果机械地宣布国有,则违反了农民的要求,是没有好影响的。1931年11月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提出平均分配一切土地,这是消灭土地上一切奴役的封建关系及脱离地主私有权的最彻底的办法,(但)这个办法不能由命令来强制执行,必须向农民各方面来解释这个办法,仅在基本农民群众愿意和直接拥护之下,才能实行。

——摘编自赵鲲《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百年回顾与启示》

材料二   (中央革命根据地)三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怎样使用呢?我们打算这样使用:一百万供给红军作战费,两百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做本钱。其中又以小部分用去发展生产,大部分用去发展出入口贸易。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发展生产,并且要使生产品出口卖得适当的价钱,又从白区(国统区)用低价买得盐布进来,分配给人民群众……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这个任务在激烈的战争环境内,是不是能完成(的)呢?我想是能完成的。

——摘编自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二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内容和执行方面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意义。
2023-02-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在青花瓷发展的基础上,明代彩瓷的发展也飞跃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色彩发展到后面极为华丽。而且绘画纹饰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无不入画,极具收藏价值。这些现象反映了(     
A.明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繁荣趋势B.郑和下西洋全盛时的特点
C.手工业发展促进民众审美变化D.手工业产品国际化的程度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7-10更新 | 2256次组卷 | 1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