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82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10分钟课前预习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材料:

取得自治权的城市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相应打击了封建势力,成为致使封建制度衰落的决定性力量;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在逐步壮大的过程中,走向封建王权的对立面,从而导致了一场又一场的资本主义政治革命。…城市的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引发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瓦解了封建制度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成为西欧封建制度迅速解体的根源,也促进商业资本文明的发展。…自治城市明显地区别于封建体制和教会所建立的社会秩序,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市民所需要的世俗文化、世俗教育。

——摘编自尚慧霞《论西欧城市的发展对资本主义起源的政治影响》等


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3-11-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后初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维持了“经济利益与经济实力的均衡”和“责、权配位”的关系。……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迫使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制度,美元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不断冲击着世界经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欧洲各国货币“蛇形浮动”,联合抵制美元失败之后,创建了欧元,一方面减小了美元冲击对欧洲的损害,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美元独大的局面,开启了“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

——摘编自成思危、刘骏民《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逻辑》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后初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维持了“经济利益与经济实力的均衡”和“责、权配位”的关系,概括指出材料中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两次较大变化的原因。(培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023-10-18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4 . 史料一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条约的内容,两国的设想并不相同。斯大林希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

史料二 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极端反感”的原因。为了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新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了哪些努力?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为什么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23-24高三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学习情境——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把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中。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023-09-2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7讲中古时期的世界——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很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动用武力,而是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朕独爱之如一”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羁縻”府州,由原来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等,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清朝立国后,多次采取有力的军事行动,致力于恢复和捍卫疆土的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清朝统治者还与蒙古上层长期联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题。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也归入清朝的版图。

——摘编自方铁《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立国后为巩固边疆统治采取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政策的历史意义。(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023-09-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治国方略及举措。(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推动形成统一的民法典的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023-09-24更新 | 39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8 . 史料一



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厦门前埔环岛路上的宣传牌

史料二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来的,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使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付诸实践,并获得成功。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卢培琪《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看“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探究]
(1)依据史料一中图片,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3-09-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8课学习讲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炜《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史料二   (新中国)并积极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用来指导和平解决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所有国际矛盾和争端。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探究】
据史料一,概括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的原因;面对史料二中的问题新中国外交方针是怎样调整的?其实践活动有哪些?
2023-09-1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25课学习讲义
10 . [探究]

史料一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建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摘编自18542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史料二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摘编自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

史料三   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摘编自高第《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史》第二卷


(1)史料一中英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其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史料二中的规定表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史料三及所学知识,思考继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2023-09-1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5课学习讲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