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望一百多年来中国仁人志士对现代化的认知与实践,虽有横向的多元竞存和纵向的历时演进,但始终贯穿着一种超越情怀与回归意识。在现代化理论视域下,中国是后起型国家,但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一直有一种超越情怀。在历史上常常看到一种悖反现象:越是强调西化式的现代化,就越有反弹的倾向,这就是传统与现代、回归与超越的张力。

——摘编自张宝明《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历史审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超越与回归”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5-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权利,一切已有的价值规范和秩序将被重新估价和重新构造。这确乎是西方社会转向现代建构起“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出发点。使人们有可能逐步意识、认同、接受乃至维护和坚持诸如自由与平等、人权与人道,个人与社会、自然法与国家民主(法制)政治……全新的“现代性”政治和“现代性”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启蒙的道德意义在于摆脱中世纪神学的信仰伦理传统,在于建造和建立一种新的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秩序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

——摘编自万俊人《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之建立论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子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价值观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价值观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现代价值观建立的共同作用。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沘《戒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虑孝勤俭以成立之”。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

——摘编自金滢坤《中国童蒙文化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空前繁荣,甚至商贾之家都有家训。明太祖颁布“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教民六谕》成为明朝家训的指导原则,清朝统治者对明太祖的“六谕”稍作修改,要求乡约每月宣讲。明清家训重视贞烈观,以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孺皆知,女子家训、家法惩戒、婚丧嫁娶规范等内容愈见增多。

——摘编自徐少锦《中国家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家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文化的变化。
2023-03-1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对抗赛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史料记载,较早进行栽培并向外传播扩散的是亚洲棉。公元前6世纪,印度棉纺织品被销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的港口,希腊商人再将这些棉纺织品从埃及和波斯贩运至欧洲,罗马商人后来也参与其中,使得棉纺织品成为一种令社会上层垂涎的物品。公元10世纪后,印度棉纺织业逐渐突破家庭生产,作坊制日益普遍,甚至出现职业织工,专门为国内外的贸易供货,并形成特色棉纺织产业,如孟加拉因优质的细平布而闻名。

——摘编自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材料二   17世纪下半叶,欧洲从印度进口棉花原料进行仿制。英国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创新发展出了印花技术,并带动本国棉纺织业飞速发展。1860年以后,英国越来越依赖世界殖民地区的市场,并已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1786年,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棉花种植很快推广到美国大片地区。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适宜棉花种植新领土。为了大规模扩大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   在成功地摆脱殖民化后,印度、中国等国开始积极地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当地的资本家更是将棉花视为民族主义振兴的象征。风水轮流转,当棉花在亚洲再度兴起之时,欧洲的棉花产业开始走向衰落。此前的棉花产业中心——曼彻斯特、米卢斯、巴门和洛厄尔——到处都是废弃的工厂……棉花帝国,至少由欧洲占主导地位的部分已经崩溃了。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印度棉纺织业发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国成为棉花帝国的共同原因,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棉花帝国流转的历史启示。
2023-05-2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荚国棉纺织业迫切需要革新技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珍妮机”,工业革命开始。此后,技术的发明和运用首先深入到纺织工业,蒸汽机的使用是作为纺织工业的动力而出现的。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采煤工业的机械化和冶金技术的发展,并推动着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无论是被认为揭开使用机器序幕的“飞梭”,还是提高功效四十倍的卡特莱特的水力织布机,都是在英国首先出现的。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机器,机器生产在纺织工业中取得主导地位。

——摘编自顾学杰《试论两种“工业起飞”:英国工业革命与当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比较》

材料二   为改变殖民统治形成的单一转口贸易经济而没有重要工业的畸形经济结构,1961年,新加坡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交通运输、冶金能源、电力电讯等,并大力发展替代进口、劳动密集型轻工业。1966年,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反经济衰退计划”,将替代进口工业转变为出口外向型工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外资。1971年起,针对建设资金充裕而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新加坡政府将发展方向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1979年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引进高技术工业,新加坡的工业正朝更高层次发展。

——摘编自陈英吴、叶伯华《当代世界史简编》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英国和新加坡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和新加坡工业化道路呈现不同特点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和新加坡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内”,指的是中央政府或中央政权。所谓“外”指的是地方政府或者地方分权。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内轻外重”,反之则为“内重外轻”。内轻外重可能引发割据分裂局面,促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的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灭国的危险,这是宋、明两朝的结果。因此,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轻重相维,也就是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使地方有适度的分权…轻重相维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因此历史总是循环不已,周而复始。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地郡县分布的变迁

西汉西晋隋代唐前期
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2县会稽等5郡57县会稽等7郡43县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豫章郡19县豫章等6郡58县豫章等7郡19县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建安、晋安2郡14县建安郡、临川半郡5县福州等5州28县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行政区划的变革从撤地设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整县改市,撤县设区到以乡建镇,走的是一条通过城乡整合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的道路。但变革的期望绩效与实际绩效存在一定差距,变革的经验和教训并存。

——摘编自杜蓓蕾《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种演变趋势的根本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地郡县变迁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家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主要因素。
2022-10-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赛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全文共3编:人法、物法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

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至今有效。它分为5编,内容更加丰富。它继承罗马法的传统,并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制定。

材料二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1979年,第三次启动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当时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

1999年和2004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2020年,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草案。

——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21世纪初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原因。
8 . 【人口老龄化】

材料一   人口学通常认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或7%以上,就称为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状况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不存在的,当时人的寿命普遍较短。19世纪70年代,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的变化,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新生儿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在其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发达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后德国在排除移民的情况下人口几乎没有增长。

——摘编自王仲《国外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点及措施简介》

材料二   为积极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德国不断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系列改革,通过制定《一般平等待遇法》《母亲保护法》等法律保障生育主体的职场合法权益,通过实施“过渡兼职工作时间”计划,为需要照顾家庭的职业女性量身打造工作时间,构建了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德国各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产品,需要根据《养老金认证法案》相关规定向联邦中央税务局递交符合标准要求的统一产品信息,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要接受统一的教育培训,达到一定资质才能上岗。为了有效解决老龄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法律为1994年颁布的《长期照护保险法案》,具有“全民覆盖”“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的特点。德国通过改革缓解了老龄化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老龄化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摘编自吴宦熙《典型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2022-12-16更新 | 127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学科竞赛历史试题
9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罗马教廷把下列书籍列为禁书:

书目作者生卒时间节选内容(观点)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1473—1543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
《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1483—1546主张因信称义,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洲革命高潮奠定了思想基础。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教研组主编《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部著作为什么会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民主进程的深远影响。
2022-10-25更新 | 236次组卷 | 20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科竞赛历史试题
10 .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多有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建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等《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古代希腊、罗马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是整个西方分权学说逻辑进展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近代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论逐步地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的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的理念思想。

——赵海月《论美国立体分权的理念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汉初制度多有不切实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表现,指出汉武帝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所进行的政治变革。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结构的角度说明“分权与制衡思想”。以史实简要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践行“立体分权”理念的。
2023-04-1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竞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