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是20世纪初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内容出处
世界进化,骎骎未有已焉,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15世纪末,印度航路和美洲发现后,墨西哥和秘鲁的金子流入欧洲……由此遂开一近世的大革命和阶级争斗的新纪元蔡和森《社会进化史》
(房龙《人类的故事》)差不多完全以白种人为中心……倒不如把原书的书名,改为《西洋史大纲》较为近于实际张闻天《〈西洋史大纲〉译序》
A.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B.反对西方文明中心论
C.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D.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2 .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迨末年颁《祖训》,乃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矣。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巨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辅不法,许有司械闻。及燕师遥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住后进多所委任……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适神宗末年,讹言朋兴,群相敌仇,门户之争固结而不可解。……而遗孽余烬,终以覆国。庄烈帝之定逆案也,以其事付大学士韩爌等,目慨然太息曰: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痛乎哉,患得患失之鄙夫,其流毒诚无所穷极也。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


请回答:
(1)该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样的史实?
(2)是如何演变的?
(3)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2023-09-2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中国古代史知识竞赛试题2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旨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列,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费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性,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好功夫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西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1)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2)写出文中提到的诸家及其主要思想。
(3)简要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4)论者比较倾向于何种学说?论者这一倾向和他所处的时代主流思想有何关系?
2020-09-0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高中历史知识竞赛试题
4 .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批等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府,分司统职焉。……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盖与天子坐而论道者也。……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后齐置府僚。无其人则阚。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司空行扫除。其位多旷,皆摄行事。寻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隋书》卷28《百官志》下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浩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住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微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八衔,自文卓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姑。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徒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


(1)材料一反映了隋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唐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由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到隋唐中央官制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5 .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则三学选补。铨法虽多,而莫重于举削改官、磨勘转秩。考课虽密,而莫重于官给历纸,验考批书。其他教官、武举、童子等试,以及遗逸奏荐、贵戚公卿任子亲属与远州流外诸选,委曲琐细,成有品式。其间变更不常,沿革迭见,而三百余年元臣硕辅,鸿博之儒,清强之吏,皆自此出,得人为最盛焉。今辑旧史所录,胪为六门:一曰科目;二曰学校试;三曰铨法;四曰补荫;五曰保任;六曰考课。烦简适中,隐括归类,作《选举志》。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之有改。自仁宗命郡县建学,而熙宁以来,其法浸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

——《宋书》卷156《选举志》


(1)根据该材料,概括宋代的选官方式。
(2)宋代最主要的选官方式是什么?相较前代有何变化?
(3)简述宋代对于官员的管理制度。
2023-09-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中国古代史知识竞赛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