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6 道试题
1 . 17世纪中叶,国家被确认为欧洲秩序的奠基石,而不是帝国、王朝或宗教信仰。某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肯定了各签署国不受外来干涉选择本国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权利。该和约(     
A.否定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B.适应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C.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D.结束了神圣罗马帝国统治
2 . 1802年至1803年,德意志艺术家格德在游历不列颠岛的伯明翰和什鲁斯伯里时,感叹方圆数英里“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这段艺术描写(     
A.讴歌了工业化时代的恢宏气象B.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艺术灵感
C.旨在使人们关注工业污染问题D.隐含对手工锻冶业衰落的惋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
C.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D.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
4 . 东汉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除设立县、道机构之外,还设置属国、校尉、都护、使中郎将和度辽将军等机构。此外,东汉政府还给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加封王侯之号,在租赋等方面也给予他们优惠。东汉政府的这些措施(     
A.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B.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膨胀
C.体现了边疆治理手段的灵活D.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崛起
5 . 19世纪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派出大量植物猎人以一切手段收集殖民地的植物资源以供种植、研究、培育良种。然后引新种至合适的殖民地以扩大英国的经济利益。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主导殖民地经济发展B.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C.致力于世界物种交流D.奉行帝国主义思想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材料三   在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黑夜与白天具有相同的时间性,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们都是必须开发、利用的资源。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的理解。
7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柔化技术的国家,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已发明用“退火”处理办法,制造可锻铸铁(又称“韧性铸铁”)的农具和手工工具。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A.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B.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铁农具
C.采用灌钢法生产工艺D.为铁器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8 . 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兴办城市学院运动,一批由地方工业家和当地民众捐资的新大学陆续设立。这些城市大学注重“为工商业发展服务”,大量地开设技术教育课程,采用灵活的走读制度。英国兴办城市学院运动(     
A.推动现代教育体制建立B.加速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C.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D.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98年1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经济特科,被清廷批准,特科要求在已仕官员中荐选人才,“覆试后,带领引见,听候擢用”,“初场试(经济)专门题,次场试时务题,三场仍试四书文”。这一做法(     
A.配合了戊戌变法的开展B.意在适应清末新政的需要
C.加强了在职官员的考核D.反映出官员选任的功利化
10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要让“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地方、各方面、各政党在全国人大中都需要有适当数量的代表”。针对一线代表相对较少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这反映出我国(     
A.注重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B.注重政治参与的广泛性
C.基层群众自治形式多样化D.创新直接民主实现形式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