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6 道试题
1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899年,第一次海牙会议在《禁止使用专用于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气体的投射物的宣言》中规定: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各种化学武器。但是在一战期间德军依然使用化学武器。1918年7月,为抵御美国远征军在凡尔登以西发动的一次进攻,德军发射了34万枚芥子气弹。9月至10月间,英军每周都有3000到4000人因芥子气而伤亡,在一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用于战争,因毒气伤亡的人数达到130万人。到1918年,德军在西线投入的毒气弹,数量之大,前所未有。毒气弹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德军当中也有很多人毒气中毒,同时德军使用化学武器受到舆论界的强烈谴责。1925年签订的《日内瓦协定书》,规定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对化学武器下了严格的禁令。德军逐步减少了使用化学武器的行为。

——摘编自刘萌《一战尾声:毒气战的高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军减少使用化学武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使用化学武器的行为。
2023-07-1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学家总是将天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体现出整体的思维特征,如《史记》中关于天象、自然及其对人事影响的记述等均属于此类。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普遍注重历史的贯通意识,肯定历史的变易过程是一种盛衰之变,如《汉书》中的本纪、列传、志、表四种体例都具有贯通意识,其记述内容都是贯通古今的。典制体史书如杜佑的《通典》等,还植根于高度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体现经世致用的史学价值特点。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史学家们不仅致力于追求史实之真,还将儒家圣人的是非作为史学道义的标准,如《左传》记事详尽,书法不计,《汉书》以“旁贯《五经》”为提述原则。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材料二: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8年中共六大将中国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解决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困扰,但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大规模展开。中国社会史论战则由现实诉求引申到历史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所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是否一致。论战在1937年基本结束,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中国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研究中。

——摘编自李娟《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1949年10月创刊的《学习》杂志就是推动这个学习的重要刊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金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毛泽东选集》以及其他有关的选集和单行本。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史学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何北武、陈启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对“什么是史学理论”作了明确说明,他们指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学的理解都有其理论的方面,前者是历史理论,后者为史学理论”。

——摘编自瞿林东《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史学“出现了见深刻的变化”的表现。
2023-07-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拿破仑在法国社会上下的热烈拥戴下,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他在统治法国期间,颁布《民法典》,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联姻,承认天主教为国教,取消言论自由,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军事体制,这说明他(     
A.带入了欧洲旧王朝体系B.违背了大革命的核心精神
C.利用了人民主权的原则D.否定了旧制度的社会原则
2023-07-1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以后,经学日趋昌盛,太学中的经学博士就是专治一经的经师,他们以诠释儒家经典为终身职业,皓首穷经,搞章句之学。两汉博士通过荐举、征召等途径可任太傅少傅、刺史太守、奉常议郎等官职。经学博士是汉代官方确认的学术权威,在以经治国、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负责经学的研究与传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追求高级的道德哲学状态,重构政治哲学实践。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改变王学末流的弊端,破解国破家亡的历史遗憾,重回实学研究,要求经世致用。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其研究对象几乎涉及社会的一切方面。19世纪“今文经学派”中的龚自珍、魏源,为了挽救时局,分别提出“改制更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实践指向。

——摘编自汪四红《论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和马克思“实践观”的互融相通》

材料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回归传统经世致用观。他宣扬以学术经国济世,致力于民众历史教育和边疆史地研究,主张以史为鉴和以史明智。同时,他根据时代要求对经世致用论作了发展,突出史学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的作用,指出史学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形式上,他不再限于传统学术研究和史学著述,而是以现代学会和报刊从事宣传,通过撰写新历史教科书和各类通俗历史读物传播历史知识。

——摘编自徐国利《民国时期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转向及与经世致用观的离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经学与明清经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世致用思想的价值。
2023-07-16更新 | 47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据《明实录》记载,民营铁产量从永乐元年(1403年)的1197000斤升至宣德九年(1434年)的8329005斤。到天顺年间(1457~1464年),山西阳城民营铁产量有800万斤左右、几乎等于宣德九年(1434年)全国民营铁产量的总产量。这可用于说明永乐元年到天顺年间,明朝(       
A.民营工业产品销路更为广泛B.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C.民营冶铁行业发展较为迅速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维系
6 . 按照唐制,中书省中书舍人有起草诏令之职,并参与机密。“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然尤未有名号。”到开元年间,唐玄宗不仅继承唐太宗以来的惯例设立集贤学士掌书诏,更是“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别旨”。这一变化说明(       
A.中枢决策机制完善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三省体制名存实亡D.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孔子至老年仍到处奔走宣扬礼乐之治,五十一岁时才开始在鲁国做官,可惜并未得到重用。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八岁,他又在外漂泊十四载。其间,孔子在各诸侯国一直积极求仕,推广礼乐文化,然而总是事与愿违。这反映出当时(     
A.孔子的思想严重脱离社会现实B.儒学社会影响极其有限
C.儒学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丧失
8 . 自公元前286年至公元前27年,罗马的领土从意大利中南部约5 000平方公里扩张到超过50000000平方公里,罗马也因此成为地中海世界实至名归的霸主。这一时期罗马疆域的急速扩张得益于(       
A.成文法典的制定B.民主政治的发展C.内部矛盾的缓和D.奴隶来源的增多
2023-07-1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丝路贸易重新兴盛。通过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元廷分别与欧洲、阿拉伯及小亚细亚建立了外贸联系。中西陆路交通线之复杂,商旅之频繁,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海港遍布东南沿海,尤以泉州、广州等七处为重。统治者在海港城市专设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使得舶来品的数量和品种都远超前代,且增长趋势明显。诚如时人所称:泉州的各种货物堆积如山,仅胡椒一项,数量非常可观而运往亚历山大供应西方世界各地的胡椒,就相形见绌了,恐怕不过它的百分之一。舶来物品输入沿海港口后,由商贩们贩运、销往全国各地。我国商舶东起高丽、日本,西抵非洲海岸,十分活跃。

——摘编自王珍曙《元时期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加速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外贸法律相继出台、关税水平大幅降低等一系列改革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注入更鲜活的动力。其间,货物贸易规模以年均14%左右的速度持续扩张,200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是1978年的23倍,位列全球第七。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贸易商品中的占比将近90%。出口市场几乎涵盖了全球所有经济体。对外贸易主体构成实现了多元化。外资企业通过投入资金、先进技术等与中国劳动力要素相结合,纷纷将中国作为生产与出口加工平台,使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3-07-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9月马恩河战役之后,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在西线战场陷入胶着状态,英国想要通过开辟新战线打破战争僵局。奥斯曼帝国参战后,俄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19151月,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请求协约国在某处发动军事行动牵制奥斯曼帝国。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接受了尼古拉大公的请求,开始计划利用海军在土耳其海峡发动攻势,目的是依靠武力打通达达尼尔海峡占领加里波利半岛,援助俄国在高加索的作战,并迫使奥斯曼帝国退出战争,稳定英国在中东的局势。但英国政府内部对于此次军事行动存在分歧,决策混乱,造成登陆作战行动延迟到425日才开始。奥斯曼帝国军队在德国将军冯.桑德斯的指挥下,利用英军的延误,加强了对半岛的军事布防。8月,英军在半岛的苏弗拉湾发动攻势,因为指挥官斯托普福德的失误,英军没有及时占领制高点提基堆岭,土耳其将领凯末尔再次挽救危局,击退了英军的进攻,双方再次陷入对峙局面,战役最终以英法失败撤军而结束。

——摘编自陈利宽《论加里波利战役的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里波利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加里波利战役的影响。
2023-07-1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