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1 . 1931年,苏联实施工资改革,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将非熟练工人和熟练工人的工资差距从1:2.8扩大到1:3.6,并实行刺激性较大的累进计件工资制。这一改革
A.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破坏B.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精神
C.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推动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形成
2 .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扫盲运动使广大人民获得教育,得到改造。如嵊县崇仁镇600多名老太太在接受教育后,树立了相信共产党而不是泥菩萨的正确信念,主动地停止念佛,开始节省时间和金钱用于生产。参加“一贯道"的农民接受教育后,意识到被骗纷纷主动脱离道门。南陵县2000名刀徒接受教育后,自愿退出了“刀会”。这表明扫盲运动
A.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B.提高了人民的识字能力
C.促进了“一五计划"的完成D.消除了民间的迷信思想
2022-01-1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创立《新小说》杂志,并提出“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主张。这一言行
A.意在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B.体现了小说的社会教育功能
C.推动了政治领域的革新D.奠定了白话小说的文学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88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会议时指出:“我们是在一个贫穷的大国里进行改革的,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改革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上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这表明邓小平
A.对新时期国内国际形势有科学的认识B.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目标D.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陈独秀在《我之爱国主义》中提出了一系列改造国民性的格言,如“日勤”“日俭”“日廉”“曰洁”日诚”“日信”;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提出“依吾儒忠恕之道”。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
A.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B.利用传统文化宣传西学
C.仍受到封建儒家思想的严重束缚D.批判传统但不打倒传统
6 . 一提到文艺复兴,人们常常说出彼特拉克、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等历史名人,以及《歌集》《创世纪》《哈姆雷特》等文艺名作。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A.美术领域的成就最高B.首先从意大利开始
C.催生了大批名人名著D.使人们摆脱了基督教毒害
7 . 有学者指出:“当时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是用和平方式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如果用和平方式,就要考虑中国大陆的现实的历史,要找到种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这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一国两制”构想的基础是一个中国的原则
B.和平谈判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由之路
C.“一国两制”构想的酝酿经历长期的过程
D.“一国两制”构想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甘肃额济纳河岸出土的公元2世纪的兰州伏龙纸“呈白色,纸面薄厚均匀,绵软坚韧,近似现代宣纸”。武威阜滩坡纸“较薄……相当于现在一般机制原稿纸(40克/平方米)”。这可用于佐证
A.蔡伦纸的产量极大B.东汉造纸技术较高
C.纸张的使用较普及D.东汉最早发明了纸
9 . 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松江五十万农民开始常年学文化,他们每年的学习计划分“三个阶段”(春耕、夏锄、秋收)进行,春耕时可结合生产小组分散学习;铲完地挂锄时,又可集中学习和进行考试及奖励学习模范;秋收时再分散;还制定了在雨天可临时集中学习的方案。这一做法
A.适应了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当地的社会主义改造
C.体现出扫盲教育具有灵活性D.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10 .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用《诗经》中的“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和《春秋》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来证明一位养父为其养子隐瞒罪行是无罪的。这一做法
A.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B.导致了大量冤假错案
C.强化了春秋一统观D.促进了法制的儒学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