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英国人威廉·卡克斯顿1476年将印刷术传入英格兰,推动了文学、宗教、教育、史地类英语印刷品大量出版,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成为“国王的语言”“国家语言”。据此可知,这些印刷媒介(     
A.动摇教会在英国的统治B.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皇帝诏令户部每年考核转运使(漕臣)上供钱物的情况。绍圣五年(1098年),京东路两员漕臣获赏,两浙路两员漕臣受罚。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诸路漕臣因上供钱物不足获罪,贬降者达22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宋(     
A.政治斗争异常激烈B.财政问题备受重视
C.君主权力有所强化D.官制改革基本完成
3 . 经历过鸦片战争的魏源,曾用“粤东之役”来称呼鸦片战争。王茂荫在奏稿中记载道:“往年辛丑(1841年)之役……不崇朝而尽溃。”“鸦片战争”在1840年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遵循的正是这样的命名规则。1920年之后中国历史文献中才有鸦片战争的记载。对鸦片战争命名的变化反映出(       
A.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深远B.国人对鸦片战争的认知逐新加深
C.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D.“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成效显著
4 . 2021年农历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于魏晋至隋唐时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其神态内敛、面相丰满圆润、线条柔和的特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文物(     
A.是外来佛教艺术走向中国化的代表作
B.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反佛斗争的激烈
C.反映了隋唐时期三教并立的时代特征
D.印证佛教兴盛向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
2023-12-1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50年,国家颁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发明人可以在发明权和专利权中选择其一:发明权归公有,国家给予发明人适当荣誉和物质奖励,国内任何单位 个人都可免费使用;专利权归私有,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实施权。该条例(     
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D.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6 . 1941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认为《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税收免征点(起征点)太高,并强调免征点的规定一般应迁就生活水准较低的地方;同年3月,修正后的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征税办法公布,同年7月起征,8月顺利完成征收。这表明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     
A.旨在强化中共的政治权威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有利于各阶层税负合理化D.与减租减息运动背道而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绅亦即士绅,是中国科举文化孕育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凡具有科举功名者,无论入士未士均居于士绅之列。那些未进入官场或退休回乡者“沉淀”于乡里社会,成为乡绅。乡绅是乡村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如主持修路造桥、督促生产、兴办救济慈善事业、维护寺院、组织和捐资团练、维护地方安宁等。他们还是乡里纠纷和疑难诉讼案件的调节者和仲裁者,“由士绅解决的争端大大多于知县处理的”。如果整个乡村共同体遭遇重大灾难无法自救,乡绅还充当向国家或地方政府争取获得社会性资源的重要角色。据记载,乡绅还按时宣讲圣谕,圣谕以“重人伦”“重农桑”“端士习”“厚风俗”为主旨,是农耕时代带有强烈人伦色彩的行为规范。

——摘编自薛冰、岳成浩《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

  材料二 美国乡镇规模不大,一般在2000人左右。美国乡镇设有自己的行政机构,行政工作由几位行政委员主持,一般小镇三人,大镇九人。乡镇的行政委员每年由该镇居民选举产生,虽说行政委员处理公务都是自行负责,但必须按该乡镇居民早先通过的原则办事,不然他将会受到质疑,甚至被罢免。行政委员的行为主要对该镇居民负责。除了行政委员外,每个乡镇还要选举十几名主要的官员负责诸如税收、治安、教育、道路、审计、财务、济贫等具体事项。官员没有固定收入,每项公务的任命单上都写有单位工作量的报酬,按量计酬。一般来说,公民平日都有各自的营生,做官只是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属于服务性质;不过,能有幸被居民选中、认可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如果官员在位时能兢兢业业为本镇居民服务,赢得信誉和口碑,那么对自己经营的事业无疑作了一个活广告。所以,大多数乡镇官员对工作有热情,但并不贪恋官位。

——摘编自雷海燕《美国的基层民主与居民自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绅的职责,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乡镇自治与中国乡绅自治的不同。
9 . 罗马共和国初期,一般平民和贵族所占土地在面积上并无太大差距。贵族出身的元老与执政官甚至和普通农民一样要在自己的田间耕作。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罗马(     
A.实现了阶层平等B.民主政治取得突破C.社会经济的状况D.小农经济逐渐恢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民国初年的数百个政党政团中,具有较完整纲领的只有几十个,而且纲领内容多数雷同。其聚散、分合、变迁神速,这种变迁大都以党魁的利益为出发点,其聚也疾,其散也速。据此可知,民国初年(     
A.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B.政党政治有待完善
C.政党已沦为专制工具D.民主科学观念兴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