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经济革命,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都高度肯定了宋代经济的发展。下表为部分学者关于宋代经济革命的研究观点与成果一览表。

类型内容发生“革命”的大致时间提出者、出处及最初发表时间(年)
农业
革命
早熟稻给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带来一场革命,使得中国人口有条件持续增长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1957
绿色
革命
耕犁的多用途化、手耕铁农具的出现,占城稻的推广、矮株桑和植桑园林化、农艺学的进步等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1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1985
大范围地实行复种制、提高亩产量,取得突出成就王曾瑜《宋代的绿色革命》1989
饮料
革命
从饮浆到饮茶,带动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贸易繁荣唐后期至
北宋
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变
迁》2001
燃料
革命
煤炭的使用逐渐普遍,所有的产业都受到影响宋代宫崎市定《宋代的煤与铁》1957
煤铁
革命
铁产业技术进步、产量增加,引起煤的用途增加北宋都若贝《北宋时期中国铁煤工业的革命》1962
商业
革命
强调宋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商业方面的发展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中国:传统与变革》1973
商业活动的发达,特别是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依靠外国中间商斯塔里阿诺斯(L.S.Stavr ianos)
《全球通史》1971
商业和城市由古代型向近代型转化;商业成为自由商业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第5卷1989
早期
商业
革命
由多极化东亚“世界-经济”体的发展而催生出的贸易发展唐末五代
至宋
小林多加士《中国文明》1999
城市
革命
五个鲜明特点:(1)放松县城设置市场的限制;(2)官市组织表替、瓦解:(3)坊市制破灭(4)城外商业郊区蓬勃发展;(5)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中小市镇出现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1977

——摘编自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

从表中提取两个或多个相关信息,以“宋代各类‘经济革命””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其组织形式包括农业公社、农业劳动组合、共耕社三种。19303月,斯大林指出:“在目前时期,集体农庄运动的基本环节,即现在应当抓住的集体农庄运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农业劳动组合。”劳动组合逐渐成为集体农庄的唯一形式。集体农庄法最重要的规范性文件是“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为了补充和发展示范章程中的基本原则,苏联还颁布了许多规范性文件,包括调整集体农庄关系的法律、法令和政府决议,这些被统称为集体农庄法。苏联官方表示,制定集体农庄法的目的在于“在农村中建设一个新社会”。

——摘编自司宁《苏联集体农庄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德国农业生产、经营等的协调工作主要由非官方组织来完成。如德国农民联合会是最主要的农民组织,其下属组织包括13个州的农民协会、德国农村青年联盟、德国雷发巽乡村信用合作社、德国农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联合会,另外还有42个非正式的合作成员组织,约95%的德国农民是其会员。它代表德国农民参与和欧洲邻国农业组织机构及欧洲一体化组织的协调工作。它不仅为农民当法律顾问,开展技术服务并开拓市场,还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此外,由农民商人和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德国农业协会在帮助农户和农业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也作为质量检验和认证组织存在,很有权威性。

——摘编自张明生《德国农协现状及发展我国农协的建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组织)和德国农协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二者存在差异的因素。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现代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经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贵族举行饮食礼,往往以乐侑食。乐的功能,在于营造肃雍和鸣的庄严气氛,目的在于激起宗族群伦之间的群体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秩序。周朝饮食礼用乐尚有更深的文化内涵。《礼记·文王世子》云: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乐是作用于内心,礼是形诸外,二者相互作用于内心,形成内心之和与外在之顺的完美统一。饮食礼仪之中,在礼乐作用下,和在人心,敬在外貌,相互协调,内和外顺,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德性与外在礼仪的和谐。

——摘编自曹建墩《论周代饮食礼仪中的和谐之道》

材料二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鼎盛时期,同时还处在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转变的重要阶段,从而孕育出博大精深而又富于创新,兼容并包而又独具特色的大唐饮食文化。早先从西域传入的胡饼至唐朝经过辗转流变,盛行于社会各阶层,成为一代饮食风尚。贞观十四年(640年),葡萄酒制作方法通过官方途径传入内地,唐太宗进兵西域,在高昌设西州;而开元十五年(727年),中亚的史国又向唐献蒲桃酒,使唐朝葡萄酒的品种更为丰富。此外,各种饭馆、酒楼等供应膳食的店肆日益普及(打破了早先的界限),同时饮食行业经营更加多样化:有卖粥饭的、有卖胡饼、蒸饼的,还有卖酒菜的;不仅有酒楼、酒家,还有推小车卖蒸饼之类的流动售货摊等。

——摘编自闫莉《从饮食文化看大唐世风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餐饮文化的社会功能,并说明其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餐饮文化的特色,并分析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2024-03-2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宋代并非中国古代史上国势强劲的时期,它面临很多内部和外部的问题,但其在经济、文化领域仍然有许多新成就与新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江岸之船甚夥(多),初非一色:海舶、大舰、网艇、大小船只、公私浙江渔捕等渡船、买卖客船,皆泊于江岸。盖杭城众大之区,客贩最多,兼仕宦往来,皆聚于此耳。

——摘自(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

材料二   “南海I号”南宋古沉船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文物储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近年来,随着“南海丨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的推进,沉船中的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南海1号”沉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还在于蕴藏着超乎想象的历史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崔勇《中国“南海丨号”为何被称为史无前例的水下考古典范?》等

材料三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摘自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

(1)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举一例,简要说明宋代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的辩证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为革除八旗、绿营之积弊,曾国藩效法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练兵之道,大胆进行军事改革。他招募士兵的标准为“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并规定士兵只服从、听命于其直接统领者一人。 为增加吸引力,他规定亲兵、护勇每人每日军饷为一钱五分银子,高出绿营士兵军饷三倍。 为适应各种兵器,充分发挥各种火器及长短兵器的效用,他采用戚家军以营为基本单位的形式:一营下设四哨,每哨又辖四队,层层管辖。与八旗、绿营不同,湘军将领不仅掌握了军事指挥权,而且还控制了地方政权、人事权、财权。 曾国藩的军事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军队对国家的依附、隶属关系。后湘军虽被遣散,但李鸿章的淮军完全沿袭了湘军的体制。甲午战争后,新军虽在体制上尽仿西方,但在治军思想上仍是秉承了曾国藩的封建做法。因此,其军事改革的功效彰显于一时,而贻害中国则超过八十年。

——摘编自丁朕义《曾国藩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国藩军事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的起步与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教育改革有密切联系,“近数年来,复自日本绝黄海以渡,来于中国”。晚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幼稚教育的重要性。1903年,张之洞、端方上书称:“幼稚园者,以抚育孩提而驯之于姆教。揆其立法,用意之精,深合乎中国古先之制。”1907年,清朝学部发布咨文,要求“各省广设幼稚园以立蒙养之基础”。此后上海、芜湖、醴陵、九江、苏州、南京、宁波等地区相继设立幼稚园。除此之外,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从事幼稚教育研究的学术团体也纷纷成立,有关幼稚教育的学术活动也频繁举行,各幼稚教育研究团体召开的年会也都成了探讨相关内容的学术盛会。再者,有关幼稚教育的著作、译著此时也纷纷出版。此时,中国近代儿童保育工作在这期间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专门性学科,关爱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已经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和情感为人们所接受。

——摘编自于贵超《<申报>中的近代中国儿童观嬗变过程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起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起步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坚持抗战,才能使抗战胜利最终属于中国人民,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摘编自黄文宏《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与中国革命》

材料二: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运用历史眼光分析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并纵论国际历史,作出“反动派总有一天要失败,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的战略论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军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斗争到底、革命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摘编自路军陈嘉薇《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战略观》

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在党的领导下,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和巩固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奋力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有力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的不同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的主要举措。
2024-05-1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酒泉市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从宋朝大规模开发之后,苏州的市镇从明中期的102个到清末已经发展到264个,松江在同时期从59个增加到369个。清末之后,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对江南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江南地区通过上海与国际市场联系,棉花、生丝成为江南地区出口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的加深,使乡村经济商业化程度更高。棉花、桑蚕也成为乡村中的主要产业。这一时期近代工商业也在市镇和乡村中兴起,无锡的缫丝厂从“1919—1931年的短短12年间新建了41个丝厂,比1904—1918年建10个厂猛增了4倍多。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乡村对市镇、城市的依附地位。然而,20世纪30年代之后,无锡全县桑田面积也急剧减少,由1930年的251037亩,骤降至1931年的150000亩,减少了40.25

——摘编自吴建华《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有效的政权推动下,开始对江南乡村的改造。中国传统的家庭、家族生活结构被人民公社的合作社所取代,高度统一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农民思想的高度统一。1978年之后的乡村改革,土地重新回到农民自己手中,家庭开始重新作为生产、生活的单位,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江南乡村发达的在20世纪50年代被禁止的私营工商业开始复苏,乡村工业的繁荣,使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

——摘编自郭伟平《明清以来江南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与民间文化信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经济结构变迁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南乡村经济的变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中国学者关于“晚明”的论述

论述出处
“‘晚’并不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所在,它只是一种时间的表述。‘晚明’的正式说法,就是‘明代晚期’,‘晚明’只不过是一种更为简略的称呼而已”刘晓东《“晚明”与晚明史研究》
“上起万历元年(1573年)下讫崇祯十七年(1644年)”,“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晚明时期的中国,会与以往传统史著中的晚明史视角大异其趣,会给今天的中国人带来更多新的启示”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
“晚明与两个划时代意义的开端,即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和世界一体化的开端相联系”,“与以往朝代相比,白银货币化标志中国社会货币经济化的发展进程”,说明晚明社会“处于社会转型之中”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从其社会形态来说,它(晚明)与汉、唐、宋一脉相承,又不同于汉、唐、宋末世的是,在社会母胎内部不可遏制地涌现异己因素,形成社会性的浪潮,不断地侵蚀封建伦理关系的统治序列”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

——摘编自李佳《君主政治的演进与权力关系格局——关于晚明政治史研究的范式、问题与线索的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晚明时期的中国”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时代特征并予以说明。(要求:特征明确;说明须史实准确,逻辑严密,首尾呼应)。
2024-03-12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结束后,伴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急速膨胀、新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越发意识到濒危物种的生态价值,认识到物种天绝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进而引发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生态学的新有机论者们将生态学与伦理学进一步结合,着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这个星球”的生态道德观⋯⋯美国司法界也提出了“自然物诉讼”的概念,主张“那些啄木鸟,那些山狗和熊,那些旅鼠和河流中的鲑鱼都可以站在法庭上”。保护环境成为1960年美国选民关注的第三大重要话题⋯⋯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公民游说国。积极推动国会通过更具保护效力的议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颁布了保护珍稀物种的法律法规,虽然其立法目的、保护范围与严格程度不尽相同,但在立法理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全球性环保组织也积极在各国开展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被该法案列入保护名录的物种有90%在美国(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摘编自藤海键、张雪娥《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如何进一步保护生物多样性。
2024-02-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