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厂,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臣执艺所有事也。其图自灵岩山起,由木渎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岸、介狮何两山间入姑苏郡城, 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邱山止。其间城池之峻险,廨署之森罗,山川之秀丽,以及渔樵上下,耕织纷纭, 商贾云屯, 市廛鳞列, 为东南一都会。

——节选(清)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

材料二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此画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最终完成。全幅画有各色人物 1.2 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 余栋,各种桥梁 50余座,大小官船、货船、客船、杂货船、画舫以及竹筏等近 400多条,各种商号招牌200 余块,完整地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

——摘编自《〈姑苏繁华图〉赏析》


(1)据材料一,指出徐扬创作《盛世滋生图》的背景和动机。
(2)据材料二,简述绘画中姑苏“盛世”的表现。若要进一步证实画中苏州的盛况,还可搜集哪些史料。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徐扬《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
2023-12-11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南通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学习小组为探究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1833年,曼彻斯特一位技术工人的妻子列出了这样一份她每周的消费清单:12个先令用于购买黄油、茶叶、面粉、食盐、燕麦片、咸肉、马铃薯、牛奶、糖、辣椒、芥末……早餐她们家吃的是粥、面包和牛奶;喝午茶的时候还会吃一些面包和黄油;晚餐时,他们吃燕麦粥、马铃薯、咸肉和她自己烘烤的白面包。

——摘编自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娘米勒曼特对新郎米拉贝尔说:没有经过我的允许,你决不能自作主张靠近(我的茶桌)。对此米拉贝尔只能作答说:我服从茶桌的统治权。

——[]威廉·康格里夫《如此世道》(喜剧)(1700年)

材料三   茶传入欧洲后,英国、荷兰等国成立了茶会、饮茶俱乐部,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茶舞,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茶诗。诗人们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咏茶诗篇,其中有《饮茶王后》《绿茶女神》《赞茶诗》《课业》《茶诗三章》《给我一杯茶》《可爱的茶》及《中国茶》等。英国还产生了喜剧歌曲《序中之茶》、小曲《一滴茶》等。

——摘编自孙云、张稚秀《西方茶文化溯源》

材料四   置身于这地地道道的家庭的舒适氛围中是多么令人愉快呀!那琥珀色的灯光和朱红的火光是多么温暖呀!为了使这幅画面显得更完美,桌子上连茶点都摆好了——英国的茶点,那一套闪闪发亮的茶具,从古色古香的银制茶壶和用同样金属制作的大水壶,到由于紫色和镀金显得色彩暗淡的小瓷杯,都或曾相识地向我眨着眼睛。

——摘自[]夏洛蒂·勃朗特《维莱特》(半自传体小说,首版于1853年)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茶叶和饮茶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小组成员中有人对以上一部分材料的史料价值提出质疑,你认为可能是哪些材料?说明理由。
2024-05-2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英国饮茶风俗

17世纪初,茶叶输入到英国,价格昂贵,直到60年代,还只是贵族的饮品。18世纪起,饮茶逐渐成为英国大众消费,饮茶之风盛行。学者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时,搜集到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701759英国茶输入数量表

年代5年进口总额(磅)年代5年进口总额(磅)
1670-1674400261715-17191671564
1675-167949141720-17243501663
1680-16842131725-17294113050
1685-1689440961730-17343293537
1690-1694806631735-17398363332
1695-1699571411740-17446999128
1700-17043360881745-174910198617
1705-17094141231750-175412071103
1710-17149038461755-175913497010

——陶德臣《英国茶叶消费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史料甲   英国诗人彼得·安东尼·莫特创作于1712年的《一首赞美茶的诗》(节选)

酒证明在它最吸引人的时候是最致命的,茶在其最愉悦的时候是最健康的。酒以其有害的烟雾征服了人们,茶征服了酒,尽管酒是人所征服的。酒只能使它所要激发的大脑发热;但茶给予光明,并防止头脑过热。

史料乙   英国画家荷加斯创作于1738年的油画《斯特罗德一家》

说明:油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桌上的茶具,在画面的最前方,还有一个精美的茶盒。

(1)分析说明选择材料一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的理由。
(2)辨析说明甲、乙两则史料的价值。
(3)为进一步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搜集材料?
2024-05-1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英国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1893——1918)的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做了犀利地描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国家而死是种荣耀(节选)他们蹒跚而行,眼里充满了血丝。所有的人都一瘸一拐,所有的人都瞎了;他们筋疲力尽;甚至对身后轻轻落下的毒气弹的呼啸声也充耳不闻。毒气!毒气!快,小伙子们——慌乱中摸索着,刚刚来得及戴上笨重的钢盔;但还有人在喊,在跌跌撞撞地行走挣扎着,像是置身于火里或石灰里。透过泪水模糊的眼镜片和密集的绿光,宛如置身于绿色的海洋,我看见他在下沉。……他跌向我,摇摆着,窒息着,下沉着。我们把他扔在上面的马车后大步前行,……他垂下的脸,像一个罪恶的魔鬼;如果你能听到,一次震动,都使他腐烂的肺部汩汩流出血沫,如癌症般惹人生厌,像反刍恶心的食物一样痛苦,无辜的舌头上有无法治愈的痛。我的朋友,你不应该以巨大的热情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追求那些绝望的光荣,“为国家而死是种荣耀”,这是古老的谎言。注:威尔弗雷德·欧文在1915年入伍并在西线服役,1917年3月,他负伤并被送回家。1918年8月他宣称可以继续服役后,重新返回战场。11月7日,也就是休战前四天,当他试图穿越桑布尔运河时,死在了德国的机枪下。这首诗歌写于1917年,即欧文战死的前一年。

材料二

1914年

弗朗索瓦·斐迪南大公遇刺

1915年

德国潜水艇击沉英国“路西塔尼亚”号;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1916年

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1917年

德国重新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对德国宣战;布尔什维克革命。

1918年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英国妇女获得普选权。

1919年

巴黎和会

1920年

国际联盟第一次会议

1923年

“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宣布土耳其共和国建立

1928年

英、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

……

……

(1)《为国家而死是种荣耀》是描写一战的经典作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研究一战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一战与       ”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完成填空,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的经济进步一旦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上日程,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扩大其范围。

大工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就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用以限制它的狭隘范围发生冲突了。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产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以及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身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马克思深刻洞悉了工业文明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一方面,工业化创造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看到,在工业化主导下的自然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人成为一种独特的“物”。马克思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又是对工业化的批判与超越。

——摘编自冯凯《马克思工业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
(2)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料价值。
2024-05-1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历史试卷
6 . 一部大英博物馆发展史,也是一部英国殖民扩张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图来源《星球研究所》

材料二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部分文物图片

材料三   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由于得到皇家海军的支持,其远征充满了浓厚的官方殖民色彩。他的队伍中不乏植物学家和自然学家,这使得他的探险成果对于推动欧洲的博物学和植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摘编自柴彬、陈谦悦《近代欧洲殖民扩张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

材料四   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英帝国向世界扩张,对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数量之多,大英博物馆盛不下,只得分藏于各个博物馆。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大英博物馆主要藏品来源的特点。
(2)说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部大英博物馆发展史,也是一部英国殖民扩张史”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是独属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兼具物理空间、社会形态与精神投射的多重维度。

材料一   南宋时期,《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以及《咸淳临安志》相继问世,后人并称“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主要记述南宋临安的皇室宫苑、朝廷机构、物产风俗、历代牧守;《淳祐临安志》主要载述南宋临安的城府、山川;《咸淳临安志》征材宏富,体例井然,对疆域、山川、秩官、风土、人物等内容均有记载,是三本志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临安三志在中国古代都城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比较《咸淳临安志》与《长安志》,显然都城志在南宋时期已趋于定型。都城志发展至两宋时期,体例趋于完备,内容也更为丰富,这与当时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修志风气的盛行分不开。

——摘编自黄硕《临安三志研究》

材料二   临安成为都城的原因,首要问题是财赋。绍兴僻处海隅,州城狭小,其所在浙东地区的物产无法满足行都的财赋供应,距离驻扎在江淮一带的宋军也较远,不利于遥控指挥。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初一,回到临安的赵构将由绍兴府治改成的行宫赐还地方,复为府治,表示不再考虑将绍兴作为行都的候选地。其二是区位。临安有运河交通之便,腹地也比绍兴更广。建康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与军事地理等条件都更优于临安,但就防御金兵来说,不如临安安全。他放弃在地理上有镇东南之势的建康,选择地势狭窄、僻在海隅的临安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前者太过靠近长江,而后者离金兵更远,且有“重江之险”。

——摘编自包伟民《南宋临安—壮心未与年俱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安三志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临安城发展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侯乙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青铜礼乐重器。两周时期,礼乐制度发达,钟文化也蔚为大观,曾侯乙编钟正是这种礼乐文化集大成的产物。编钟的铸制集中反映了范铸技术的新水平。全套编钟共65件,钟架长7.48米、高2.65米,钟体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是名副其实的编钟之王。编钟及钟架、钟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音律学专著。对编钟的研究,印证了七声音阶、十二律、十二个半音体系、一钟双音、和声概念在中国先秦的存在。同时,这些文字也是楚系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书法总体偏于美术化,是南方花体篆书的典型。

——摘编自刘玉堂、张硕《文化史视野下的曾侯乙编钟》

材料二   在唐宋时期。家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重视,出现了家训的范式,并且在方法上、形式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家法和族规,从而家训开始以一种系统化的形态出现。同时儒学的重新整合和复兴,为唐宋时期家训的理论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新儒学的出现,使唐宋家训开始理论化,从而为唐宋家训由上而下的系统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发展演变模式探析》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鸦片战争以来国人追求思想解放的潮流提升到了“对传统求解放”这样更加自觉和深刻的层面上来。同时,长期积累的盲从西方的非理性倾向也被放大了。“对西方求解放”这一新的诉求的提出,不仅是欧战后西方现代思潮变动的影响所致,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自身的可贵超越。

——摘自郑师渠《完整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曾侯乙编钟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元素。结合所学,指出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并简述该时期青铜铸造业发展概况。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唐宋时期家训呈现的新特征。结合所学,分析“新儒学”对宋朝基层教化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求解放”和“对西方求解放”的主要表现,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实现“可贵超越”的原因。
9 . 某一历史学习小组探究隋唐时期的佛教中国化问题,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料一

史料二   洛阳龙门石窟之卢舍那大佛(始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四月)史料二开皇元年,高祖普召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佛像。

——《隋志》

史料三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1)指出材料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原因。
10 . 关于马嘎尔尼访华,英方的记载多是马噶尔尼不认同英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维护英王的尊严,选择了单膝下跪;而中方的记载却出现英使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属国的“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     
A.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B.史料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C.两则记载没有史料价值D.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