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图


材料二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合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1912年-191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造成达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21-04-15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2022-02-0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 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 年,孝文帝以南征 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 20 万大军南下。到达 A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 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 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3 个鲜卑姓改的汉姓:

鲜卑姓汉姓
拓跋
步六孤
贺赖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 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的“A 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改革和发展的看法。
2022-02-1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2021-12-0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中期以来,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到19世纪中期,正常年份可以收获2.25亿公担谷物,比世纪初增长了50%。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这使法国成为世界农业市场的一部分,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当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化、战争和经济危机,法国粮食生产仍旧摆脱不了在过剩与短缺之间摇摆的命运。

——摘编自周立红《近代法国政府职能转变与谷物自由市场的建构》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初,农业在英国国民净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15.2%。英国的耕地总面积约为1840万英亩,1870年的小麦产量为3070万公担,本国生产的粮食基本能满足79%人口的需要。1895-1904年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仅占6.2%,许多农民离开土地。在英国政府看来,只要能保持其殖民体系,英国农产品供给就不存在问题。到1910年,英国小麦产量为1540万公担,1870年到1910年英国进口小麦增长了近3.5倍,英国进口的小麦占到国内消费量79.7%。到1914年,英国耕地面积变为1430万英亩,本国生产的粮食仅能满足35.6%人口的需要了。

——据《工业化及其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60年代,法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到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怎样的粮食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英国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认识。(要求:有认识,有史实阐述)
2021-11-13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历史试题
6 .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19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展了戊戌变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7年底,德、俄强占胶州湾以及旅顺、大连,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民族危机,也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酝酿多年的变法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出自人教版选修一

材料二   1853年,美国人佩里率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并进行贸易,因军舰是黑色的同时船上又冒着黑烟,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日本紧锁200多年国门随之被打开,引发了日本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进行一场伟大的改革——明治维新。

——出自人教版选修一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日两国在改革前所面临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2)由于黑船事件引发了日本明治维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的内容。
(3)中日两国改革形式相同,背景相似,但结局大相径庭,请你谈谈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回答出三点)
2021-12-06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是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在学习先进文明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与孝文帝改革相比有何主要不同?试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明?
2022-02-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额敏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长城

材料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义勇军进行曲》(19354月,田汉、聂耳创作)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概括说明明长城的主要作用。
(2)材料二中“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意指什么?结合从“有形长城到无形长城”,从“血肉长城到钢铁长城”的经历,谈谈你对长城精神内涵的理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编者注:不好),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结论不能重复材中的观点,论述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其“法律上的平等”有什么局限性?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材料三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国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注:被统治者指当时美国诸州);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3)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三中“最大的困难”的?这部宪法实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念?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演变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