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致仕又称退休、致事、悬车、乞骸骨等,即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朝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时期

内容

高祖、太宗朝

沿用了前朝“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和“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的规定,但也有所变通,如“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高宗朝

为了鼓励官员致仕,朝廷下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待者,宜准致仕人例,给半禄”,但六品以下的官员不享受这个待遇。

玄宗朝

规定“诸文武选人……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为了体现帝王之恩,玄宗规定所有致仕官员都能终身享受半禄待遇,并将这一规定作为“常式”延续下去。

肃宗至宣宗朝

大和元年九月对致仕制度作了调整:内官五品以上、外官四品以上致仕方可终身享受半禄待遇,而内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到致仕年龄后即自动离职,没有任何经济待遇可言。

懿宗至哀帝朝

宦官集团常将致仕作为试探上意与表达不满的工具……权臣当道,将官员致仕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并借此打击政敌、掌控朝政……致仕出现了异化。对于藩镇来说,致仕不是权力的交接和转移,而是权力在己方利益集团的延续,以及为自己谋求更大政治名誉的手段。

——摘编自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走过波澜壮阔的70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如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后从初期的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3)根据材料三,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启示。
3 . 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葡萄牙人的《中国报道》等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

——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   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材料三   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


(1)据材料一、二,概括16至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及原因。
(2)分析材料三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说宋代“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并不仅仅是从战争和政权对峙的角度看。从黄河流域的气温变化曲线中,我们会注意到,北宋、南宋之交正处于气温的明显低谷期。黄河流域无霜期急剧缩短、农业收成减产。长期活动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当传统上生活的地带持续寒冷、干旱时,他们便会往更加温暖的地方迁移,这种民族大迁徙会导致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摩擦、冲突甚至战争。北宋时黄河向北摆动首经夺海河口入海;两宋之交由于人为因素,黄河曾夺淮河口入海。这两者之间的广阔区域曾经沦为黄泛区,农业主产区深受其害。

在忧患严重的不利情况下,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理解。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任选两个宋代“革命”举例进行说明。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德裔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在《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的书中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

——王加丰《食品安全为何是永恒话题》,人民网20110628

材料二   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200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2012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方国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背景。
(2)通过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加强食品安全。
2022-01-15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谁挑起了一战:协约国?同盟国?

一、问题缘起

《凡尔赛和约》第231条将德国及其盟国认定为一战的唯一责任方,引发了学界对一战战争责任的讨论。

二、几种观点最初,学界一般认为背负战责的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英国、俄国。

20世纪2050年代,“罪责皆有说”及“无责任主体论”相继产生,前者认为罪责应由各参战大国共同承担,后者认为参战国高层并无一人意图发动战争。

20世纪60年代,以费舍尔为代表的左翼学者重捉提“罪在德国论”,他将两次世界大战联系到一起,认为它们都是德国为夺取世界霸权发动的侵略战争。

中国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同盟体系的建立加剧了两大对立集团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全面恶化和战争的爆发。

三、部分史料

史料1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史料2   

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数/个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553.9亿
法国296235
德国101307
比利时11500
葡萄牙8968
荷兰83741
意大利4139

史料3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摘自【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史料4   德皇威廉二世曾这样阐述其“世界政策”:“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国的未来是在海上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摘编自袁明著《国际关系史》


(1)选取史料,对应说明下表中的观点。
观点史料说明
“四国罪责说"
“罪责皆有论”
“罪在德国论”
(2)就“谁挑起了一战”这一问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
2021-12-16更新 | 24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12月抽测历史试题(A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材料二 “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文官终身任职,非犯大错不能解雇”。

——摘自美国《文官制度条例》18831

材料三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管理队伍手中。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摆脱不了这种空气,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为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文官制度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夏商周到明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没有沿着固定不变的模式演进,而是经历了“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从而依次形成了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明显前进和提高了。如表所示:

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正——春秋战国(反——秦(合)
第二阶段秦、汉(正——魏晋南北朝(反——隋(合)
第三阶段隋、唐前期(正——唐后期、五代(反——宋、元、明、清(合)

——摘编自李治安《论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化和若干制约因素》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李治安观点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
2022-01-13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英国驻上海领事报告说,外商不借助本地代理人,“就不可能从内地买到茶叶”。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利用和依靠一批特殊的中介人物,就这样,到19世纪60年代,在各通商口岸终于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买办队伍。而买办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仆役头目”、“贸易中介”,而成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进行扩张与渗透必不可少的工具。

——摘编自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在生活和交往方式上,香山买办……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徐润是晩清最接近西方社会生活的中国人之一。他在对西式日用器物和食品感兴趣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心存偏爱……在饮食起居和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他开始崇尚和接受西方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而其在家乡香山北岭村所建的竹石山房(即愚园),则具有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

——摘编自徐龙《香山买办与中国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买办生活方式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买办阶层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举制——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而兴衰。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科举大事记

朝代概况
隋朝606年,科举制产生。整个隋朝,举行了五次考试,中举者总共十余人。
唐朝唐高宗时期颁《五经正义》于天下,令每年明经依此考试;武则天时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宋朝992年,翔名考校(盖住考生姓名来改卷)成为定制;1015年,始置誊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后,由书吏誊抄为录本。1124年,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徽宗特令增百人额。
明朝明太祖令“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宣宗时始分南北中卷取士:明成化年间,八股文定型。
清朝光绪年间七月,废科举,广设新式学堂。

——据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整理

材料三   中外人士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看法
钱穆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伏尔泰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陈兴德晚清以来科举考试正向功能的下降、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引发的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等,促成了科举评价负面化倾向的发生。对科举制被废止产生重要影响。
休谟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陈兴德《晚清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理解。
2022-02-07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