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为西夏流通货币统计情况。这体现出(     
             类型主要代表
西夏
发行
汉文货币元德通宝
西夏文货币贞观宝钱
北宋货币祥符元宝、通宝
A.西夏的货币体系混乱不堪B.宋夏和平推动两地的经济发展
C.中原与西夏地区交往密切D.宋夏贸易中西夏居于优势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始于七世纪后期的唐代敦煌户籍档案是研究唐代户籍与赋役等制度的资料。唐代敦煌户籍资料所见“受田”的统计中,有如下统计(如表)。据此可知(     
年代户数永业田(亩)口分田(亩)园宅地(亩)
应受
未受





天宝(742年)以前431180107510548207574063963363
大历四年(769年)185404499117905411249231112
A.小农经济大量破产B.中央政府权力式微
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D.赋役制度有待调整
3 . 据英国学者安东尼·霍尔统计:1835~1870年,英国兰开郡各主要城市市政委员会成员中,棉纺织业工厂主是最大的职业群体,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果算上其他行业的工厂主,则比例将提高到略低于二分之一;农业利益的代表则比例小得多。这一现象反映英国(     
A.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B.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
C.政治变革顺应工业化要求D.自由主义思想占主导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内向化演进模式的形式及其经济停滞状态出现。而究其原因则为在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导致人均经济量值的停滞和下降。其中,江南地区农业精耕细作,亩产达到四五百斤;亩产的提高主要在于亩均劳动量投入的增加。由于地少人多,其生产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缩小,小生产的模式日趋强化。手工业在技术分工等方面有所进化,但生产动力、生产机械与宋元比较没有大的改进。传统商业经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所谓“其货纤靡,其人善贾”,这种商品流通、市场交换仅是自然经济的调节和补充,其运作能量和运作方式不具备现代市场的内在张力。在经营商业是“末富”政策环境中,商人的正常经济活动常受到政府的“超经济强制”的干预,商业活动的最大风险不是来自市场,而是官府的“留难”。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自然财产也得不到法律保护。明清时期,中国外贸主要有官方朝贡贸易、公行贸易和“非法”的私人贸易,这一时期的贸易与唐宋相比,其外贸的比重和对外开放程度均不及,出现了明显的倒退。

——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毋庸讳言的是,由于中原并不直接面海临江,所以,各通商口岸对它的经济辐射,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各通商口岸的进出口业务,总是先在沿海、沿江省区展开,稍后才会逐渐延展到内陆的某些区域。从当时各口岸的海关贸易报告和贸易统计中相关资料的多少和数值的大小上,也可以感受到内陆和沿海、沿江省区之间,经济外向化进程上的这一差距。在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利用中国沿海最大对外贸易港的区位优势,通过其他通商口岸的中转作用,将其经济辐射的范围,逐步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扩展。而汉口开埠后,各种洋货便经汉水支流小王唐、白河流域销往到此,而这一地区的土特产品,也经水运销往汉口和国际市场。

——摘编自吴俊范《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济内向化趋势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5 . 下表是关于17世纪英国一个庄园经营的统计情况
时间1633年1649年
项目户数使用土地缴纳租金户数使用土地缴纳租金
公簿持有农57户60%—70%50%46户58%29%
租地农场主7户不足30%50%10户42%67%

该统计表格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A.英国的圈地运动B.西欧的殖民扩张
C.英国的工业革命D.西欧的价格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为民国初年-一些社会事件的统计。这些现象说明(     

时间

事件

民国初年各种政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多达300个,具有健全纲领或某一方面纲领者也多达35个
1915年北京爆发了抵制“二十一条"的外交运动,80万人口的北京城,仅一次大规模的集会,人数就有30万;而在天津,连续几次大规模的集会,每次都在10万人以上,而当时天津总人口也不过70万人
20 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最初几批党员中,具有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经历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C.辛亥革命加速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D.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相结合
2022-11-29更新 | 171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闾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这表明,明清时期(     
A.市镇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B.苏州的经济地位已遥遥领先
C.商品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D.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来到新大陆后,陆续带来的旧大陆的农作物能够成功传播的并不多,但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新大陆得到推广。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小麦制成),同时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要解决面粉的供应问题,就只能在新大陆种植小麦。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于是在传教区附近广泛试种小麦。西班牙征服秘鲁之后,便在潮湿的低地试种稻、麦、甘蔗、香蕉等作物,西班牙人迪里昂曾谈道:“在阿雷基帕一带,小麦长势极佳,用其做出的面包非常好吃。”1776年,《美国农业》(杂志)也提道:“种烟草需要大量肥土。而谷物却不同,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是获利的好产品。”对于美洲印第安人而言,最初种植小麦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补充本地食物及营养的不足;二是利用其冬天的闲暇时间,扩充作物种类。

——摘编自张兰星《旧大陆小麦在新大陆的栽种及传播

材料二   明清时期正是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给粮食供给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从美洲传入的玉米、番薯和马铃薯都是耐旱、耐瘠的作物,一般粮食作物难以生存的贫瘠土壤、深山苦寒地区均可种植,而且产量高。同时,牲畜饲养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饲料,玉米粒含热量高,可消化性好,是发展畜禽养殖业理想的精饲料。据《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的统计,我国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魏晋时期增加到35种(见《齐民要术》),至清代进一步增至176种(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其中有不少是新近引种的美洲作物,如南瓜、辣椒、番茄、菜豆、洋葱、荷兰豆等。我国原有蔬菜适宜夏季高温季节栽培供应的较少,一些美洲原产蔬菜种类的引种,改变了我国蔬菜供应短缺的问题,形成了大部分地区夏季以茄瓜果为主的蔬菜生产格局。明清时期美洲花生和向日葵的传入,为我国油料生产增添了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食用油品种。因这些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导致花生、烟草、棉花等作物市场价格远高于粮食作物,因此美洲作物商品性生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成为农民谋生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

——摘编自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麦能够在美洲大陆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洲作物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9 . 据元朝中期吏部统计:朝官共2089员,蒙古、色目有938员,汉人、南人1151员;京官共506员,蒙古、色目有155员,汉人、南人351员;外任官共19925员,蒙古、色目有5689员,汉人、南人14236员。这说明
A.元朝政权的性质是蒙古政权B.汉族官僚逐渐控制元朝政权
C.元朝冗官冗费问题日益严重D.元朝注意发挥汉族官员作用
2021-11-28更新 | 510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历经48年,法国的革命进程更显曲折,经历了前进、倒退、再前进的曲折发展,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法国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确立君主立宪制为核心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同样广大,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资产阶级的人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都得到相应的法律规定。所有这些资本主义原则、法规的制定,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摘编自赵士祥《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与规律》

材料二   如果说9世纪中叶是美国内阁权力迅速扩张的起点,那么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则是内阁权力急剧膨胀的重要阶段。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后,政府机构不断增加,内政外交事务日益增多。内阁依仗在议会中州有多数票,反复更改议会工作时间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据有关材料统计,在1980年前后,内阁已合法占用了下院4/5的议会时间。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议会通过了“授权法”,据此,内阁获得了不经议会参与直接发布行政命令以代替议会立法的权力,这大大提高了内阁领导国民进行战争的能力和效率。以1832~1967年为界,至少有10届政府在议会活动中惨败而被迫下台,这体现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精神。而在议会之外,执政党常常有人和之利,可以较合理地指定和支持本党候选人参加大选,利用各类组织控制选区,操纵本党选民进行“有效投票”。

——摘编自韦荣健《论英国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内阁权力膨胀的表现,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2022-03-2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