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已有明显不同,这一时期希腊文化的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宗教、科学等方面,都包含了一定的东方文化的因素。由此可见,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征是
A.内容丰富的城邦文化B.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
C.雅典式的民主和文化D.向东扩散的古典文化
2 . 下图为亚欧民族大迁徙地图。据此可知
A.亚欧民族迁徙推动区域文化发展
B.西哥特人不断南迁灭亡东罗马帝国
C.当时中国没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D.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形成   
3 . 《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到:“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2021-06-06更新 | 1398次组卷 | 5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公元1704年,罗马教皇克莱芒十一向中国的教会与信徒发布了七条禁约,内容包括禁止教堂悬挂带有“敬天”字样的隔额,禁止基督徒祀孔、祭祖,禁止教徒家中供奉牌位等。这些禁约
A.传播了西方宗教改革的成果B.折射出中西文化冲突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阻断了东西方的交流
5 . 在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佛教传入后,原本布幅裹身、袒露肩臂的服装形制不断变化,至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这一变化说明
A.佛教服饰开始走向世俗化B.佛教逐渐同儒家思想融合
C.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
2021-06-06更新 | 634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国际法之父荷兰人胡国·格劳秀斯(1583年—1645年)指出: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即使神也不能更改。根据自然法,整个海洋和海洋的分支都不应被任何人占为财产。在辽阔的海域上,各国都可共同使用。据此判断他强调自然法的主要目的是
A.反对对上帝的信仰B.适应荷兰资本主义发展
C.维护民族国家主权D.构建资本主义国家蓝图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下列六个词:“安全”“可靠”“诚实”“堪用”“做事易”“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如果没做到这一点,他将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不讲信义而受到谴责,就像人们发现一个封臣不履行义务,在实际行动或口头上,犯下背信弃义及伪誓罪。

——【比利时】弗朗索瓦·冈绍夫著,张绪山、卢兆瑜译:《何为封建主义》

材料二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冲击着传统的教权主义、普世主义与禁欲主义的束缚,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有利。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主要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兴起产生的作用。
8 . 从长城遗址来看,秦汉的长城并不是连成一线的城墙,而是纵深交错、有些缺口的,以供和平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而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的封闭城墙。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A.明长城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B.明朝国力与秦汉差距较大
C.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精神面貌D.明朝政府禁绝了对外贸易
9 .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这可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B.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C.外贸总额不断攀升D.人民提前实现全面小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