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8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通过孙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宣言》和《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纲领,与会代表欣然接受。191287日,中国同盟会退出历史舞台,七年时间内部四分五裂:孙中山将南洋、美洲等地的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中国同盟会一分为二;1910年,光复会重建,中国同盟会一分为三;1911年夏,宋教仁等在上海组建中部同盟会,中国同盟会一分为四。

——摘编自金冲及等著《辛亥革命史稿》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中共党史资料》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提炼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归纳中国同盟会从成立到“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抗美援朝战争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王寿林、蔡雪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材料三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时间(写年月日)及标志。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材料)依据材料指出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内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新中国是如何“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的?进行这一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4)结合所学归纳出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所周知,战国中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异常动荡的时期。诸侯国彼此征伐不断,导致土地荒芜、民心动荡,饿殍遍野、人民流离失所。生于这一时期的孟子,被那悲惨的局面所震撼,对战火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恶化更有深切的体会。在亲身经历了“土狭而民众”“ 焚薮而田”“竭泽而鱼” 等众多事件后,孟子提出了“仁民而爱物”的环保思想,并以“时养”为核心阐释了人类社会的生产进步不应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一切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摘编自王东炜等《孟子思想与当代环境保护》

材料二   环境问题的 实质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速度,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又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早在1863年,英国颁布的《制碱法》就对工厂在硫酸雾、二氧化硫和氯化氢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上作了规定。1887年,美国为控制污水对河流的污染,规定了污水排放量和河流流量的稀释比。日本在1970年底召开了公害临时国会,制定和修改了有关公害的十四条法律。至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对工厂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环境标准,要求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环境标志,并强制企业予以遵守。

——摘编自周丽《国外环境治理政策措施及我国环境保护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环保思想,并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措施。
(3)上述材料中关于环保的思想及措施对当前我国的环保工作提供了哪些启示。
2023-07-2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近现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材料一   晚清至民国武汉纱厂创办情况表

厂名

建成时间

开工时生产规模

湖北织布官局

1892

纱锭30440枚,布机1000

湖北纱布官局

1897

纱锭50064

第一纱厂

1919

纱锭44000枚,布机500

华裕纱厂

1922

纱锭30396枚,布机400

震寰纱厂

1922

纱锭26000枚,布机250

申新第四纱厂

1922

纱锭14784枚,布机1000

泰安纱厂

1924

纱锭20330枚,布机200

——摘编自刁莉、唐倩《近代武汉棉业的贸易与发展(1893—1937)》

材料二   1955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出口概况表(单位:万吨)

时间出口数量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组织方式
19550.96山东省花纱布公司统一组织
19590.95苏联、朝鲜、越南、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由地区供销社调拨到山东省棉花二级站,再由山东省统一组织出口
1966开始向日本等地输出
19830.80日本、南朝鲜、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苏联、澳大利亚、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加拿大等山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
19841.26
19851.55聊城地区直接对外出口
19864.94
19902.47

——摘编自史晓玲《国家、生态、技术、市场——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十年代武汉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聊城地区棉花出口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内涵,而这些思想随着社会和经济进步,不断发展演进,最终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中,记载了中国思想家孔子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的“大同世界”,主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儒家思想注重社会成员互助,倡导地方士绅和商人救助无劳动能力人员,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忧患意识,注重于储谷防饥,国家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政府实行“养恤”制度和“蠲缓”制度,不仅灾后有国家政府安置灾民,还减免灾民赋税,发展生产。

——摘编自朱晓宁《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初探》

材料二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始终处于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核心地位,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浓厚的公平色彩,其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平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安全稳定机制。从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历程来看,其理论内容不断扩展,随着理论的演化而进一步地系统化。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镶嵌在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当中,因而社会保障仅仅被当作一种收入再分配以及实现收入均等化的工具而存在。20世纪庇古创立的福利经济学,论证了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意义,这种理论对西方“机制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推动作用。二战以后“机制模式”在各国的迅速发展,则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密切相关,在其理论的引导下“机制模式”逐渐完备,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保障模式。

——摘编自吴春明张辉《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沿革及其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当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学生学习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清规是首要的任务。在10世纪,意大利的一些大城镇中出现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教授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学生大多是工匠和商贩的孩子。教皇、皇帝或国王给很多大学颁发特许状,给予大学及其学生以某些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拥有司法权。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教育是最高等级的教育,全社会人口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这种教育,而能够最终完成学业得到学位的人更少。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中世纪的教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涌现了许多为普通人开设的技术学校和大学学院。在伦敦技术学校中,周工资劳动者占全体学生数的2/3。这些学校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着眼于学科的有用性。19世纪初,议会开始颁布工厂法,强制儿童实施教育。1839年,议会拨款20000英磅作为初等教育的经费。1841年,英国男子识字人数占67.3%,1851年达69.3%,同期,女子识字人数从51.1%上升到54.8%。

——摘编自潘迎华《英国近代教育与工业化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欧洲教育的局限性及其所蕴含的积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教育的显著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一、二,归纳教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2023-06-27更新 | 8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周易》提出:“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称:“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的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经史子集各门学问,多为治国安邦的国家安全之学,国家安全始终是统治阶级的基本追求。历代统治者多遵守“划疆自守,不事远图”“尚武而不黩武”的理念,坚持“守内制外”,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唐太宗更是强调“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

——摘编自刘江永《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安全思想与经验教训》

材料二   清末,清廷逐渐注重以科学的经纬度来测绘精确的边界地图,现蒙古、西藏、新疆同中原地区一起被纳入国家安全的施政范围内。清末有识之士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要“筹自强之计,为安危全局一大关键”,并且对危机下的国家安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尝谓中国自南北统一之后,中国之火患,不在内讧,而在外侮。故中国之守备,不在腹地,而在边疆”。于是以洋务派为代表的近代海军建设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流变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的国家安全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晚清时期国家推动近代国家安全思想形成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设上汉承秦制,刘邦接续了诸秦王的工作。武帝刘彻在宗教建设方面自觉性更强。“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而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这成为儒家之机运。武帝刘彻时代,国家宗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这一过程中,国家是主动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动机,前朝完成的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而此时,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正统。

——摘编自谢遐龄《董仲舒:儒家与国家宗教始结盟》

材料二   黄宗羲经常对封建时期的法律进行批判,他主张政府制定能够反映当下市民各阶层利益的“天下之法”,而且能够实行法治,他非常重视学校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认为学校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单位。王夫之则认为法律是由私而转变为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顾炎武提出了反对当时君主“独治”的思想。他所认为的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已经不再是停留在感叹一个朝代的兴亡更替,而是提出了一个“保天下”的新观念,唐甄认为应当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君权,可以“抑尊”即限制君主的权力,尊重御史等官员的纠察权力,真正做到“下畏御史”,还应允许有一定的思想言论自由。

——摘编自石春燕《试论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思想在明清时期的新内涵,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评价。
9 . 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千年变局,先进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派官僚因此逐渐感到,要想继续举办和维持军事工业,实现所谓“自强”,必须同时发展民用工业以“求富”,即李鸿章所归纳的“必先富而后能强”。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材料二康有为汲取了今文经学“变易”的哲学思想,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指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强调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

——徐绍清《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主要企业。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特点的成因。
2023-11-25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制定并实行了许多切合实际、收效较好的民族治理政策。成帝时“置尚书四人”,其中有“客曹尚书”,专主夷秋之事。在地方上设置的民族治理机构主要有“道”“属国”和“初称”,还结合具体形势和民族地区的特点设置了专门的职官,如在《后汉书》之《西芜传》、《乌柜鲜卑传》、《西域传》、《南匈奴传》中多有关于护芜校尉、护乌柜校尉、西域都护、使匈奴中郎将的记载。汉文帝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成之事。”武帝元狞二年(前121年),“上称、溯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成田之”。元封二年(前109年),“漠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称,赐漠王王印,复长其民。”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微外蛮夷张游率种人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为郎中将,对夜郎侯多同“厚赐,喻以威德,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增串……乃且听蒙约。”“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元光五年(前130年),遣司马相如“通灵关道,桥孙水,以通平都。”两汉时期,我国周边的民族地区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一版图之内,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经历代之增益,遂成今日之中华。

——摘编自陈心林《汉代民族治理政策述论》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称县,南北朝置左称右县的历史经验,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羁縻府州。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从长官到僚佑均由本族人担任,并派遣汉官充当羁縻府州的部分官员,组成联合统治机构,共同治理。同时也由中央派遣代表进行“监视督导”。以西汉与唐朝相比,西汉立国213年,与少数民族和亲16次;唐朝立国289年,与少数民族和亲29次;西汉时仅有匈奴和乌孙。唐朝则有吐蕃、突厥、契丹、回纥、宁远国和南沼等九个少数民族政权;西汉和亲只限于西北和西部;而唐朝和亲则视野开阔,东北、西北、西部、西南都渗透到。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永徽律》,明确规定:“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反者,以法律论。”

——摘编自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治理边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汉唐两朝边疆民族政策共同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