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2 道试题
1 . 如表是“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统计表,此表可用于研究(     
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张玉法《外人与辛亥革命》)
国籍
直接参加者2200751
协助4400227
同情1512392
不详0500104
总计7161214614
A.民族危机的加深B.西方列强在华的关系
C.瓜分中国的狂潮D.辛亥革命的世界影响
2024-04-2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21年,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发出通知,除游轮和液化天然气燃料船外,对其他所有船舶的收费上调6%。同年,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也宣布将对产生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费”。这些通告的发布意在(     
A.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B.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
C.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D.从列强手中收回主权
3 . 【“再造文明”与多元发展】

材料   在五四时期,关于中国文明如何复兴问题,知识者主要持三种立场:胡适等《新青年》同人力主全盘西化,服膺欧洲中心主义的普遍文明论;梁启超等人在一战后展开了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希望生成世界新文明;辜鸿铭等传统主义者则决意“归宗儒家”,主张中国文化、文明的世界化。三种文明之间所构成的激烈对抗性,其实是世界范围内围绕现代性所展开的文明冲突的本土表征。实际上,文明不仅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实践的整体性综合,也体现为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创造性想象,其目的是无限敞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多元可能。

——摘编自韩琛《“再造文明”与复古革命世界史上的“五四”》

围绕“再造文明”,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外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 . 【世界市场与大国关系】

材料一   从棉花贸易的主要供给者——美国来看,棉花、小麦和烟草出口在18201860年占美国全部出口的70%以上,其中多为棉花,其棉花产量大部分用于出口,在整个19世纪出口占产量比重稳定保持在60%以上。从棉花贸易的需求者——英国来看,英国的棉花消费量远超过其他国家,1890年前甚至远超过欧洲大陆整体的棉花消费量;1820年英国进口美棉占其棉花进口的74.7%,1880年为72.36%。

——摘编自孙泽生《贸易媒介与资源性商品定价》

材料二

年度英对美进出口贸易额占比
(单位:%)
美对英进出口贸 易额占比
(单位:% )
占英国总出口额占英国总进口额占美国总出口额占美国总进口额
186016.221.349.438.3
189012.123.050.223.0
19107.217.428.117.0

——整理自黄正柏、梁军《从冲突到和解——近代英美关系考察》

材料三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力量的迅速崛起使欧洲国家中产生了“美国威胁论”。19世纪末英国开始了从美洲战略撤退的进程,20世纪初期英国多次在英美外交纠纷中主动向美国让步。处于崛起过程中的美国虽然也曾卷入战争,但更多的是回避与列强迎头相撞,特别是对当时的霸权国家英国,美国一边表现出友好的一面,一边把实现本国的利益摆在首位。正是这种应对英国的策略,使美国增强了国际影响,并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走向全球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大国。

——摘编自李维永《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崛起过程中对英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英美贸易关系的显著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初美国对英政策产生的影响,并从大国关系的角度总结历史结论。
5 . 【“新华精神”与知识建国】

材料一   19374月,新华书店诞生于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的简陋石窑中。当时的物质条件很差,印刷生产力落后,但出版物的内容却精益求精,定价低廉,绝不唯利是图。而书店招收新人员时,首先要上“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抗日战争时期,新华书店付出了重大牺牲,比如胶东新华书店在1939年的反“扫荡”战斗中,牺牲和负伤70多人;晋绥新华书店三次被日伪军烧毁,在群众支持下一次次重建起来。而后世所称的“新华精神”由此奠基。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确定了这样一条原则——每解放一座城市就要立刻着手办理四件事:开办银行、开办邮局、开办供销社和开办新华书店。据19499月的统计,全国已有新华书店735处,职工8100人。

材料二   1949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为了专业化发展,新华书店的出版、发行、印刷业务分开,新华书店成为专门从事发行的企业,发行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新民主主义论》等政治类书籍大量出版并在新解放区广泛传播;大力发行扫盲课本,还向农村发行《三里湾》《小二黑结婚》《庄农杂志》等通俗读物。1951年,新华书店发行有关抗美援朝的书刊1亿册,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新华书店职工号”飞机一架,高射炮一门。一五计划期间,平均每年新建新华书店门市部400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每个县(旗)都建立了新华书店。

——摘编自郑士德、郑北星《中国书业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新华精神”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新华书店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新华书店发展的意义。
6 . 【龙图像的演进】

材料一   龙图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经过了以下演进历程(如下表)

时期特征代表图像

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继承了前代龙所具备的沟通天地、影响云雨河泽的身份,形成了自由、生动的艺术风格。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龙图像含义多以阴阳交合为主旨。

秦汉
秦汉时代是龙图像盛行、普及的时代。这一时期,龙图像有着气吞山河的大度。龙或作为沟通天、人、地三界的媒介,或作为神仙及墓主灵魂的坐骑,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

魏晋

———

隋唐

隋唐时期龙图像具有丰满富丽、强劲健壮的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龙图像的完美形象。同时,也开始出现了限制使用龙图像的趋势,以维护帝王对龙的独享。

五代

宋元时期龙与帝王渐渐合为一体,大量供皇室、贵胄们使用的器物上都装饰有严峻威猛的龙形;元代艺术家对龙图像的改进与设计,迎合了当时社会上淡化龙的宗教含义、强烈追求其审美情趣的需要。

明清

明清两代是龙图像发展的成熟期,龙成为最高统治威仪的象征,代表着权力与地位,对龙的使用限制更加严厉。

——整理自汪田明《中国龙的图像研究》等

材料二   清末龙图像平民化越来越明显,龙的贵贱等级意义渐失,越来越浓厚的吉祥意蕴长存,更多地体现出生活化的气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有“龙凤呈祥”“趋吉避凶”“飞黄腾达”之意。1866年清政府首次派出以斌椿为首的考察团游历欧洲,考察团的小轮上悬挂有黄龙旗,并将其作为清国的标识。1888930日,清政府编写《北洋海军章程》,首次在清国正式文件中将黄龙旗称作“国旗”。此后,长方形的黄龙旗代替以前的三角龙旗,在全国、各驻外使馆和华侨中作为清朝“国旗”悬挂。这一时期,黄龙旗在民间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展,民间悬挂“国旗”的意义逐渐突破以往彰显皇家权威的政治性节日的范围。

——摘编自周游《黄龙旗与现代国家想象:晚清的“国旗”、象征与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从先秦至宋元时期影响龙图像演进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指出龙图像在清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评价。
7 . 在斯大林的设想中,苏联通过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压缩轻工业的产能及压低出厂价格等方式降低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从而形成居民的“强制储蓄”。苏联的这种储蓄管理办法(     
1940—1985年苏联居民用于储蓄的资金总量变化图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发展B.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积累了重工业所需的资金D.调整了国民经济的结构
8 . 如表反映了一战前巴尔干地区出现的两次区域冲突。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进程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同盟,自称巴尔干同盟,既反对奥斯曼帝国又针对奥匈帝国,并趁奥斯曼帝国力量衰弱对它开战。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巴尔干同盟爆发内讧,以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为另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站在塞尔维亚一边,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
A.世界大战酝酿B.军事集团对峙C.民族主义兴起D.殖民体系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熙德之歌》问世于中世纪,对以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绅士风度为主体的骑士精神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堂吉诃德》问世于文艺复兴时期,却蕴含了对骑士精神的讽刺。上述变化根源于(     
A.市民文学的发展B.世俗王权的衰落C.资本主义的萌芽D.科学革命的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图,某位学者收集了如下资料,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荷马史诗》中,土地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富有的最显著的标志。
梭伦改革给雅典公民划分等级时,所依据的标准是土地收入的多寡;公民不事生产,每个公民有一块份地,如果失去份地,他将丧失公民权。
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家中,各种职业齐全。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中,以农民公民组成的国家最好。
A.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区域文化的多元并存
C.罗马帝国的军事扩展D.农耕文明的自给自足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