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公羊传隐公元年》载:“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考古研究发现,在龙山文化时代,从北方到南方很广大的范围里,多种文化都有其共同点。不同文化之间呈现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玉器、象牙器、绿松石、特殊的彩陶器、大口缸等精致奢侈品为代表的象征物品的交换。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一统”思想的孕育萌发时期。维护以“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政治观、“天下统一”的疆域观及“华夷有别”的族群观,构成了“大一统”思想的三大基石。秦朝“大一统”思想的政治实践:疆域统一与华夏的整合。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规模空前的疆域一统。西汉“大一统”思想发展的表现为确立华为正统。自此"华夷之辨"演变为立国合法性的正统之争与疆域治理的华夷分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思想发生变革。此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纷纷认同华夏传统,主动将自己纳入华夏的历史序列,打破自西汉以来正统体系中的“华夷之别”,从而获得正统身份,使北朝历史呈现出继承华夏正统的强劲态势。隋唐“大一统”思想提升。唐太宗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认识到了“华夷”虽不同,但可通过“德泽”达到亲如“一家”的效果。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大一统”思想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民族大互动大交流的阶段。辽和金,逐渐接受华夏文化,以“中国”“正统”自居。元朝不仅实现了疆域的“一统”,而且编订《大元一统志》,正式将“一统”列入全国地理总志之名。明代大一统回归。明太祖朱元璋继承了先世“大一统”的思想,更加看重疆域统一的重要性。清代“大一统”突破。顺治帝多次指出:“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康熙帝强调“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凡尔民人,咸吾赤子”。在清代诸多碑刻及匾额中,清朝特别撰写汉、满、藏、 蒙、回五种文字,或者其中的两种、三种、四种或五种。清朝对“大一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 “中外一体”的阐释和深化上,更体现在实践方面,具体表现为实现疆域统一和中华民族主体 构建及权力边疆治理向边疆内地化的探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历史演变,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历史演变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2月27日,202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等成功入选。

材料一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松山考古出土的文物极其丰富,从2192座墓葬中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这些出土物几乎涵盖了黔中地区1400年的生活、商贸、信仰到丧葬等方方面面,集中展现出这一时期贵州生产、生活的社会变迁与历史的进步。在此之前,历史学界认为贵州有一段模糊的“中世纪”,秦汉以后的文献,记载或从侧面记载贵州高原的文献,主要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晋人常琼编写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而之后关于贵州的记述,多为只言片语,极为简略,甚至语焉不详。如今能见到的最早一部记载贵州历史的志书是《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而那已经是15世纪中叶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贵州古代的历史面貌一定会走出“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

——摘编自范同寿《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证明通道贵州的存在》

材料二   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是大运河通济梁开封段的重要文化遗产。汴河是流经开封的一条古老水系,古称派水。战国时期魏忠王利用派水开凿鸿沟,水行大梁。汉晋南北朝时期,改派为汴,汴河由此而来。隋大业元年开凿大运河,利用汴河改建通济渠,连通黄河淮河水系。《宋史·志·卷四十六》记载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汴河成为保障东京城物资供应的重要通道,堪称京师生命线。州桥是跨越汴河的一座重要桥梁,始建于唐建中年间,初以汴州桥命名,俗称州桥。其建筑也最为精美华丽气势宏大,《东京梦华录》记载“其柱皆青石为之……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锵海马水兽飞云之状”。州桥明月是闻名遐迩的汴京八景之一。汴京州桥不仅是运河与御街中轴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东京城最繁华最具烟火气的商业中心,甚至演变成为北宋东京城的文化标识。明初洪武年间重修后的州桥,桥高水深。此后一百余年,由于运河淤塞,州桥亦渐荒废。明末崇祯十五年,州桥与开封城一同被洪水淤埋于地下。

——摘编自中国文物报《2022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汴河发展历史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考古新发现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
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2023-06-01更新 | 1053次组卷 | 1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因为《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版使马可·波罗也成为世界第一号游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乃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关于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有不少不靠谱的记载,如元代北京城墙是被涂成白色的,他甚至说宫廷的窗户中使用了玻璃,更是有些匪夷所思。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生活了17年,还“管理”了扬州3年,但在他的游记中,关于中国的地名多是突厥语音译。另一方面,书中所记载的大量的蒙元时代的历史大都可以在历史文献中找到对应。如元代的政治制度是行省制,驿站制和漕运制是元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这三种制度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它是第一部全面、深入介绍中国的游记。马可·波罗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夜,意大利所倡导的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世界的发现和对人的发现,对世俗生活的渴望,对财富的迷恋,对爱情的追求……而《马可·波罗游记》满足了意大利人所有这些冲动。《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和接受……它的影响史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摘编自张西平《〈马可·波罗游记〉与中国文化的西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人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海I号”发现于1987年,是一条满载各类货物的南宋沉船,到201912月为止,经过统计文物总量达到18万件以上。以下是部分文物简介。

船载货物为陶瓷和金属两大类,陶瓷器为数最多。从器型来看,一般为碗、盘、碟、壶、盅、瓶、盒、罐等,主要是福建德化窑、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三大窑口的产品,其中不乏精品。如,德化窑青白釉刻花鼓钉纹四系兽纽盖罐,造型精巧,在东南亚发现较多,可能用作盛放香料或药物,也有可能用作祭祀容器。歙石雕瓶纹砚,墨池近似高脚杯形状,脚杯底部呈现出“鸡冠花”形状的纹饰。专家分析,这个砚台具有红海地区阿拉伯文化的特征。

此外,还出水铜钱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南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元宝。也有很多生活用品,如石雕观音、佛像、铜镜、秤杆、木梳、砚台、木锤之类等。

——摘编自林唐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南海I号”》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南海I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
(2)“南海一号”在诸如船主身份、当时船上生活如何、木质船为何长年不腐等方面仍存在谜团。如果继续深入研究,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6 . 学者何炳棣认为,明初编纂鱼鳞图册,只是逐块检查、登记土地信息,并未对土地进行丈量,因此图册中的土地数字只具有税收含义;而学者赵冈则认为鱼鳞图册中的土地数字来自实测,是准确的土地面积。由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鱼鳞图册还不能用于历史研究B.学界关于鱼鳞图册尚存在争议
C.史料价值取决于研究者的认识D.学术争论阻碍史学研究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2021-01-06更新 | 1841次组卷 | 6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己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2)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相比较,哪则材料更具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
23-24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图所示为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董永孝亲》,“永父”手拄鸠杖,安坐鹿车,董永正在劳作,空中飘来一位仙女。西汉刘向《孝子图》载:“(董永)父亡,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毕将往为(钱主)奴,于路逢一妇人(织女)求为永妻。”据此可知(     

A.汉代社会生活深受儒学影响
B.文艺创作无法反映社会现实
C.画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佐证
D.董永孝亲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人口内迁与南迁B.政权更迭频繁C.生态环境的恶化D.民族交流交融
2024-03-01更新 | 565次组卷 | 16卷引用: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