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
3 . 下表为《1972年至1985年中美贸易状况表》,对下表内容解读不当的是(   
A.1980年之前中美贸易总体呈现低水平增长趋势
B.1980年中美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与中美建交有关
C.80年代中国实施对外开放致对美出口增长迅猛
D.8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致对华出口几乎无增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海权思想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海洋由天堑变为通道,不再具有不可逾越性;二是对安全造成威胁的势力从海洋而来。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敌人主要是来自海上的西洋诸国,由此催生了海防思想的形成,体现在以近代海军作为防御手段。林则徐、魏源最早提出建立西式海军以防御海上的入侵。林则徐认为“剿夷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林、魏的主张被左宗棠、李鸿章等继承。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在甲午战争前完成了西式海军的创建。在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也注意到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时人论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晚清民国官方也对海军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光绪二十八年(1902)政务处奏称:“海军实为立国之要,平时巡阅洋面,保护商税”。但是马汉海权理论的扩张性和弱肉强食的强权特质并未在中国落地生根,清政府虽大倡创建海军,但其着眼点只是近海防御和本土防御,如姚锡光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江海经制舰队说帖》中所言:“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坐失。”言下之意,建设海军的目的仍是防卫沿海省份。

——摘编自高月《近代中国海权思想浅析》


以“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为主题,解读材料。
解读要求:围绕主题;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材料三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想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的自然趋势及历史进化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

——摘编自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观点?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人权观的主要特点。

6 . 阅读下列材料: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材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材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材料,并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论证题中的观点。

8 . 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年份GNP总量(10亿美元)GNP增长率%失业率%
193090.4-12.38.7
193355.6-4.124.9
193572.210.920.1
193884.7-6. 319.0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B.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C.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D.新政时期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9 .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人口户数官民田地夏税米农桑丝折绢秋税米
弘治年间
(1488—1505)
148.7
万户
399270顷86600
石余
3970
斤余
3175
匹余
2560270
石余
嘉靖年间
(1522)
130.3
万户
398566顷82965
石余
4264
斤余
3411
匹余
2576888
石余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D.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显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