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杨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重臣,著名文学家,父亲是两朝首辅杨廷和。13岁随父入京途中写出《黄叶诗》,受到首辅李东阳赏识收为门徒。杨慎24岁(明武宗正德六年即1511年)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为官清廉耿介,武宗贪玩不理朝政,他上疏抗谏无果后辞官回家。世宗(武宗堂弟,年号嘉靖)继位后他官复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中极力维护儒家伦理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他在36年戍边中,率家奴和士兵平定滇南安铨、凤朝文叛乱;到滇各地讲学授徒,致力于民族文化教育。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千年,编写了诗文总集《全蜀艺文志》等;他的文献学思想自成体系,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同时他在医药、民俗、动植物、地理等方面留有著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去世。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一生博学多才,诗文词曲都有很高成就。为官和谪戍期间政绩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

——摘编自《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杨慎:一生跌宕成就一代鸿儒》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杨慎仕途之坎坷和成就之斐然作归因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杨慎多方面的贡献。
2024-05-2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孝文帝改革(     
评价出处
礼俗之叙,璨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巷歌邑颂,朝熙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魏书》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廿二史札记》
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悬瓠方丈竹堂飨侍臣联句诗》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B.加快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C.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D.调和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注:唐时西域国家)献之。”诗云:“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从作品可以推知,当时
A.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汇融合B.异域乐舞广受欢迎
C.商路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D.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木兰形象最早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叙事诗《木兰辞》,该诗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以下作品均是以木兰为原型进行的创作。

时间作品主要片段
明代杂剧《雌木兰
替父从军》
花家女子木兰因父亲年老而易装从军,参与征讨黑山叛军的战役,最终凭借高超武艺生擒贼首豹子皮,得胜回朝,后辞去官职与王郎成亲。
1939年电影
《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所去之地为匈奴所在严寒之地。木兰提出“不许贪赃枉法,不许欺侮百姓,不许临阵脱逃,不许徇私舞弊”等军纪。后来,她识破匈奴诡计,大败匈奴。
1956年豫剧电影
《花木兰》
木兰从军路上,同伴一直抱怨:“为什么倒霉的事,都叫男人来干?女子们在家中坐享清闲。”木兰大声争辩:“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1998年迪士尼动画片
《花木兰》
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异常沮丧。宠物木须龙安慰她,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回答:“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这么做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

——摘编自刘婷《中西方“花木兰”形象的建构》等


请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 . 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
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志》是第一个采用四部分类法的史志目录,并附有佛道两类,实际上是一种六分法,由于它官修正一史的特殊地位,代表着正统而权威的官方学术思想。经、史、子、集四大学科门类从此开始按照其不同地位,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中国社会与文化思潮。其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一)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二)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三)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四)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附:道经:经戒、饵服、房中、符录。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

——摘编自魏征《隋书》


根据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则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要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朱德润,平江(江苏苏州)人。工书法,师法赵孟頫、王羲之,格调道丽,笔致道健。擅山水画,师承许道宁、郭熙,所画多作溪山清远、峰岳耸秀、林木挺健,山石用卷云皴,树作蟹爪枝,颇具真实感。他儒学底蕴深厚,善诗,多写景状物,亦有触及时弊之作,如"人生盗贼岂愿为,天生衣食官迫之"等。元延祐六年(1319年)冬季,他在赵孟頫的引荐下入京,其才华受到元代统治者赏识并得到重用,声名鹊起、红极一时。他曾赴高丽为官,与高丽国国王王璋、高丽国年轻大儒李齐贤的交往密切。晚年的朱德润长期归隐山林,一直为当时的士人所推崇。

——摘编自李天垠《元代宫廷之旅——沿着画家朱德润的足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德润受到士人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朱德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国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今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今可奈何,虞今虞今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太史公曰:…(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カ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公元841年(会昌元年),杜牧于赴任池州刺史途中,路过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写下《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王安石在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中,经乌江亭所在地,针对柱牧的《题乌江亭》,写下《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痕,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举出上述三篇文诗所蕴含的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至少三个),评析三位文诗作者书写项羽时的不同立场及抒发侧重。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项羽。
2020-06-0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统一考试复习检测(二)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王安石《劝学文》:“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宋真宗赵恒《劝学诗》(或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两首劝学诗文反映了北宋
A.尊崇儒家思想贬抑佛道学说B.推崇儒经义理追求通经致用
C.追求仁为天理的“孔颜之乐”D.商人从商致富激励着读书人
2020-06-0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统一考试复习检测(二)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2019-01-30更新 | 2303次组卷 | 64卷引用:2015-2016学年青海西宁十四中高二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