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北宋时期,散文家的作品常常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南宋时期,从岳飞《五岳祠盟记》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亦是如此。此外,宋代豪放派、婉约派词人,也具有同样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A.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D.科举制度的推行
昨日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乡村工商业不仅为中世纪农民和封建主提供了生活必需,而且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利用空闲时间补充了贫乏的农业收入,减轻了人口增加的压力。一旦受到城市工业的冲击,乡村的手工业者,也就是之前的农奴,开始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他们越来越强烈地向往过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据此推知,中世纪的乡村工商业(       
A.加强了城市和乡村的联系B.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
C.平衡了封建经济内部需求D.成为瓦解庄园经济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不论经受了多少屈辱、忧伤和困惑,中华文化毕竟从全然封闭的僵壳中部分地解脱出来,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呼吸吞吐,接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新鲜养料,调节、完善自己的再生机制。这个痛苦但却充满希望的生命过程,首先体现为近代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工商业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扩展。在此基础上,生机勃勃的新质细胞在中华文化肌体内由隐而彰、由弱而强地分蘖、繁殖起来。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全二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化的新质细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罗马法契约制度经历了从“口头契约”发展为“文书契约”、“要物契约”和“合意契约”的长期演进过程,也经历了一个由重形式到重自由和公正的历程。罗马法契约制度的发展(     
A.奠定了近代西欧各国法律基础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C.意在缓和公民与自由民的矛盾D.反映了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2024-02-2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伊拉斯谟在1511年出版的著作中,批评了老派语法教师执着于传授枯燥的拉丁文语法乃至用桦条抽打学生的教育方法,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先上一堂简短的语法课后,就带学生接触原文,把原文像谚语一样刻在戒指或杯子上,用原文编笑话,让原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逐渐理解“他读到的每一件事实和每一种思想的意义和力量”。这一主张(     
A.推动了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B.符合了人文主义者的教育理念
C.拉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D.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性追求
2024-02-26更新 | 353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表明(     
A.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B.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C.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D.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7 . 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试图用“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实施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B.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至上
C.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D.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2024-02-10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47年9月,美国高层在《科学与公共政策》报告中提道:“如果我们要继续成为世界上的民主堡垒,就必须不懈地增强和扩大我们的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科学知识的不断进步,以及我们的技术得到相应的稳步改善。”其意在(     
A.扩大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B.依托科技发展维护世界霸权
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监管D.逐步构建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024-02-04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英美传教士在翻译《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的过程中,并非将原文清晰直白地翻译成中文,而是极力采用归化(将条约文本变成地道的中国语言)、弱化、模糊化的翻译策略。这一做法(     
A.根源于中英文化的差异B.基于外国传教士的诉求
C.有利于条约的具体履行D.便于攫取更多特权利益
2024-02-04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时期,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政府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都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拥有了行使决定的权力,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   逆全球化重要时间轴


(注:TPP为美国所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贸易协定)

——摘编自万广华《“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投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另外,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逆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2024-02-0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