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95 道试题
1 . 《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A.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B.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
C.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D.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
2024-05-01更新 | 243次组卷 | 52卷引用: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选必3-高中历史统编版新课同步练习
2 . 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
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2024-04-30更新 | 424次组卷 | 28卷引用: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课时练习卷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而不耐耕作之苦。

——摘编自赵林《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

史料二   因为在公元前3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3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摘编自【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史料三   在(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过程中,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史料四   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动因。
(3)概括史料三中的主要观点。
(4)概括史料四中的主要观点。
2024-02-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2-22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古希腊的哲学是古希腊文明的精髓,古希腊也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7世纪,其他民族还在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候,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原,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哲学思想,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后来,又有了“无限者”、气、火、水、土等为世界本原的观点。

——摘编自杨共乐《罗马史纲要》

史料二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方面,作品多以君主、贵族政客为题材,刻画的人物面部表情多严峻、矜持,力求表现君王的神圣和威武之势。在古罗马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很难看到像古希腊艺术作品中那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力量和动态美的风格。古罗马时代的文学作品在内容的表现上,也偏重于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

——摘编自杨风霞《史海探微》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指出古代希腊哲学的特色。
(2)根据史料二、概括古罗马艺术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能够体现这一特色的两个古罗马建筑。
2024-02-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7 . 读教材P21图片“柏拉图左边站立者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图片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2024-02-22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8 . 读教材P75—76“史料阅读”,这些文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024-02-2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中世纪,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渗透着宗教影响。现代戏剧是随着表现《圣经》故事和圣徒生活的奇迹剧的出现而诞生的。中世纪文学的主要题材是再现基督教化的骑士精神。公元1213世纪,艺术的主要成就是大教堂的建设及其内部的雕塑、绘画等,上帝、天堂、圣徒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摘编自《论述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与作用》

史料二   基辅罗斯时代,基辅、诺夫哥罗德、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切尔尼戈夫、斯摩棱斯克和波洛茨克等地,这一时期都曾建有规模宏伟、极具特色的东正教堂,其中又以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最负盛名,这所教堂虽与君士坦丁堡的著名教堂同名,却不是拜占庭样本的简单复制,而是显示了拜占庭风格和罗斯艺术的完美结合,独具一格。

——摘编自沈坚等《世界通史》

【探究】
(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对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说明索菲亚大教堂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出现大量“规模宏伟、极具特色的东正教堂”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646年1月1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规定: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效仿唐朝制度实行“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对官吏实行“食封”和“俸禄”。这表明日本(     

A.树立了天皇的绝对权威B.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C.全面效仿唐朝政治制度D.谋求中日关系的对等
2024-02-20更新 | 339次组卷 | 57卷引用: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基础过关+能力提升训练)-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