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25 道试题
1 . 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仍然面临民主革命与改革的艰巨任务亟待完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A.印第安土著居民受历史文化传统束缚
B.独立前殖民者实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遗毒
C.该地区并未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冲击
D.美英等国长期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的影响
昨日更新 | 197次组卷 | 8卷引用: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高一历史下学期课后诊断性课时练+单元练(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 . 如图为2013—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数统计图,据此可知2013—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数(单位:次)(     

A.物流服务网络已覆盖亚欧大陆全境B.交通发展降低运输成本
C.“一带一路”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D.中欧关系持续稳定友好
3 . 《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     
A.公开确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B.延续并综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
C.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和平等精神D.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
2024-05-01更新 | 249次组卷 | 52卷引用: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选必3-高中历史统编版新课同步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近代初期,西方殖民者就已在非洲建立殖民据点。进入19世纪后,侵占非洲土地的活动加强,但主要在沿海地区。……(19世纪)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开始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矿和钻石产地的发现,以及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成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争夺和瓜分非洲的狂潮。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到1938年为止,西方列强在非洲的资本输出数额巨大……利用成立的矿业公司、种植园公司和商业公司等垄断了非洲殖民地的采矿、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控制其国民经济。……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地的资本输出,不是投资在有利于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部门,而是投资于供出口可获暴利的矿业和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上。

——摘编自《世界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870年前后西方列强对非洲殖民侵略的主要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19世纪晚期,面对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加深,非洲人民掀起反抗斗争的高潮,试举出其中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并指出其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掠夺的主要特点。
5 . 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
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2024-04-30更新 | 426次组卷 | 28卷引用: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课时练习卷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6 . 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A.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B.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D.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2024-04-10更新 | 632次组卷 | 35卷引用: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8 . 新中国的对外援助覆盖了亚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1950年到1960年6月底,对外经济援助金额达到40.28亿元人民币。1971年,中国签订的各种对外援助协定总额共计74.25亿元人民币,对外援助支出比重由上一年的3.5%上升到5.1%。这反映了我国(     
A.综合国力显著提升B.融入经济全球化C.开展全方位外交D.积极改善外交关系
2024-03-12更新 | 362次组卷 | 14卷引用:考点27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精华备考】2023年高考一轮基础学案(纲要上)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而不耐耕作之苦。

——摘编自赵林《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

史料二   因为在公元前3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3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摘编自【英】汤因比《历史研究》

史料三   在(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过程中,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史料四   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动因。
(3)概括史料三中的主要观点。
(4)概括史料四中的主要观点。
2024-02-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化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汲取营养,先后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强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2-22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