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人民、实践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理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的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11年,中国邮政为纪念新华社建社八十周年发行了一组特种邮票(如图)。这组邮票(     
A.实证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展现了新华社责任担当
C.再现了民主革命真实场景D.见证了邮政功能的转变
2023-05-05更新 | 42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雷锋精神”来源于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的凝练,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始于其内在运行和时空境遇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日报》对雷锋精神的报道

日期

标题

内容

1961年5月5日

《苦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民战士》主要介绍雷锋生平事迹。

1963年2月7日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把雷锋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是因为他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雷锋的革命自觉性源于他对毛泽东无产阶级思想著作的学习。

1977年3月24日

《雷锋精神是禁锢不了的》这一时期的雷锋精神主要表现在与“四人帮”的斗争方面。

1981年3月5日

《八十年代更需要雷锋精神的大发扬》“雷锋的可贵,不但是他做了大量助人为乐的好事,而且是因为他是一个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分子。”

1983年3月5日

《新时期与雷锋精神-纪念开展学雷锋活动二十周年》针对当时“雷锋的道德价值过时论”进行回应,指出学雷锋要与时俱进,号召青少年要像雷锋那样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态度,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

1989年12月16日

《雷锋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发扬雷锋精神首先是引导人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需要。”

1993年3月5日

《雷锋精神永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有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精神是永存的。”

1997年3月4日

《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雷锋精神在今天之所以没有过时,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同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所要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据何小芳《试论雷锋精神从革命性到道德性的变迁》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雷锋精神的变迁”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4-21更新 | 347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近代西方法律】

材料一   中世纪以来的法国法律受到了罗马法的深刻影响,自然法的理念十分流行。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自然法理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并提出了一系列立法原则。大革命开始后,在这些立法原则的指导下,法国先后制订了一些民事法律。但由于时局动荡,统一的法典始终无法编订。拿破仑掌权后,亲自主持民法的立法工作,多次出席相关会议并裁决争议。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实施。此后,《法国民法典》虽经多次修订,但其原则、框架和风格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并被德国、丹麦等国家所吸收。

——摘编自叶秋华、洪荞《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演进:纪念(法国民法典)编纂二百周年》

材料二   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

488条:“满21岁为成年,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

……

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

……

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者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

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1804年《法国民法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归纳《法国民法典》体现的原则,并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法典》的历史作用。
2022·江苏南通·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人民日报》发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社论指出:“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这一社论
A.首次表明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C.重申“九二共识”的基础性地位D.初步形成“一国两制”构想
2022-03-22更新 | 708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6 . 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   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远》,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被西方学术界奉为圭皋,自文艺复兴以来更明确地称之为古典文化。应该说西方的古典文化由希腊开创,罗马定的基调,并不断被传承、创造,成为西方文化一笔宝贵财富,各个时期的文化都从那里挖掘到真金白银,文艺复兴和十七世纪古典文化最为明显。

——王升《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为主题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7 . 《人民日报》为了纪念抗战胜利10周年、20周年,先后刊登了专栏文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二十周年》。这反映了中国当时
A.外交政策的转变B.计划体制的确立
C.文化方针的变化D.工作重心的转移
8 .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的指示,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没有条件查证“一大”召开的日期。因此,中央决定把召开“一大”的1921年7月份的月首,即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
人物简介
谢觉哉谢觉哉在1921年6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日记中五个圈代表的意思是“共产主义者”
刘仁静刘仁静本人回忆,他于1921年6月下旬从北京动身南下,7月初的几天在南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年会,年会结束后,还在南京停留了两三天,才去上海参加“一大”
包惠僧包惠僧回忆说,他是7月15日坐海船直赴上海,大约20日到达。
据他回忆,董必武、陈潭秋两人到达上海的时间,和他不相上下
陈公博、周佛海二人回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一共开了六天会,最后一次会议的第二天凌晨发生了孔阿琴被杀案件,这一案件在1921年8月1日被当时的《新闻报》报道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建党节定于7月1日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4-06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高考核心猜题卷历史试题(新高考)
9 . 中国近代是在屈辱与反抗中进行探索,进而找到适合国情的路线。

材料一: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战争期间及战后,英、法获取更多在华利益,俄国侵占中国大量西北东北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中法战争1883-1885打开中国西南门户
          18941895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德、奥、美、法、英、意、日、俄中国被迫与11国签订《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材料三: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二百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摘自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周年》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表格,并分析历次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民族抗争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3)结合材料三和所知识,列举两例国民党正面战役并评价国民党的抗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联合开辟了西北国际通道。该通道从苏联萨雷奥泽克到中国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全长2925公里。据统计,1937年到1941年,中国向苏联购买飞机997架,坦克82辆,火炮1000余门,机枪5万余挺,汽车1000余辆。这些物资90%以上是通过西北国际通道运抵中国。1937—1944年,中国运交苏联的产品有钨砂、纯锑等矿产。西北国际通道是中国境内延伸距离最长、运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安全的国际交通线。

——摘编自尚季芳《论西北抗战大后方的地位》

材料二   1949—1966年《人民日报》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统计(节选)

1949年报道中苏两国工人开展生产竞赛的情况;发表文章,彰显十月革命的作用和影响
1952年社论《感谢苏联,学习苏联——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和“中苏友好月”》
1953年社论《十月革命的光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为实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
1954年“有必要发展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加强世界和平”
1960年在相关报道中反复强调“珍视中苏两国团结”
1966年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规格和规模降至低谷。《人民日报》仅发表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一份贺电,礼貌性地表达庆贺,同时批判修正主义,提醒苏联“继承和发扬伟大十月革命的光荣革命传统”“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

——摘编自庞敏《从〈人民日报〉看1949—1966年十月革命纪念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北国际通道”运行的背景。
(2)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材料二反映的中苏关系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任选一个阶段说明划分的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