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成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那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成、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 . 历史教授章百家认为:在新中国第一阶段的外交中,关于如何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既可以看到主张和平共处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坚决同“帝、修、反”斗争的观点,其结果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日趋激进,直到70年代初发生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得以改变B.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成熟
C.国际格局已发生了根本变化D.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2021-09-27更新 | 1138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近期,法国总统马克龙对现今的国际局势进行总体分析,他发出叹息:“西方霸权已近末日!”马克龙的演讲,令西方世界一片哗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自18世纪以来,以西方霸权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是一个源自18世纪受到启蒙运动启发的法国,这是一个源自19世纪受到工业革命引领的英国,这是一个源自20世纪受到两次大战崛起的美国。法国、英国、美国,让西方伟大300年。法国是文化,英国是工业,美国是战争。我们习惯了这种伟大,它让我们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掌控着绝对的支配权。但事情正在起变化。有些危机来自我们西方国家自身的错误,而有些,则来自于新兴国家的挑战。

——选摘自时局观察者《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演讲》

材料二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成员国们基于谋求欧洲和平、联合发展的目的,自愿将本国的部分主权让渡给超国家的一体化机构。纵观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这种主权的让渡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大到内政、司法、外交、防务和政治领域。欧洲一体化历史进程中,欧洲国家以平等、自愿、互惠的方式将原本属于各国政府的权力让渡了出来,以超国家机构的方式来共同分享主权,共同行使主权。

——摘编自董松涛《欧洲一体化历史进程中的主权让渡问题》

材料三   2000年,普京在危难之际出任总统,面临着即将崩溃的俄罗斯,他充满自信地说道:“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他带领俄罗斯人民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整个俄罗斯民族找回了大国的自信,并成为当今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摘编自王国章《普京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概括法国、英国、美国让西方伟大300年的具体史实。并用一句话概括这300年的国际秩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一体化开始的标志。结合所学,从“欧洲主权”的角度概述1970年代至1990年代欧洲在经济、政治方面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年前”俄罗斯逐渐走出低谷的政策,并简述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1-12-0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2届高三12月统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小农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大批农民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曾一度出现了难以阻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地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出现了所谓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甚至许多农民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为商人负担贩运,农民卷入市场活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摘编自王权《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小农经济经历了极其深刻和复杂曲折的变迁过程:洋纱洋布的大量进口使农村土纱纺织日渐减少,并最终为洋纱所替代,传统小农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消费者和原料的提供者。同时,出现“富户不为商贾,有余资则占田招客户耕种”的现象;大量破产的失业小农开始离开土地,要不然进城务工或谋生,要不然闯关东、走西口、移民海外,再或者当兵、乞讨,当流氓、土匪等。在太平天国起义等农民斗争的冲击下,农村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地主为了招徕佃户实行减租的政策或者实行永佃制,这在客观上也弱化了佃户与地主的关系。

——摘编自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小农经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变迁的表现。
2022-05-14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与科技革命战争或剧变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提取如表中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语教育的一系列决策和改革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步,与祖国同行。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英语被认为是“帝国主义语言”,在国内形成了向俄语“一边倒”的形势。1956年英语取代了俄语的地位,开始了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1964年,国家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种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自从1978年英语首次成为高考科目后全民掀起了学英语的大热潮,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摘编自王定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语种不断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新华日报》创刊后,在全面抗战时期的每个“五四运动”纪念日,都会登载各类文章以纪念五四运动。下图为1938年5月4日发表的社论《纪念五四》内容摘录。这些纪念文章
A.有利于发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表明国共力量的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C.抨击了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态度D.反映了五四精神内涵已经彻底改变
8 . 【对外贸易与经济变迁】

材料一下表所示为1895年和1931年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及占全国的百分比。


——摘编自茅家琦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

材料二近代中国各区域口岸进出口贸易值在全国贸易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可以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1895-1915年)为界限,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上海常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诸港约占40%。甲午战争以后,口岸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北部的华北和东北、中部的长江流域快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到1931年,华北、东北和长江流域的口岸在全国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已有了极大的提高。华北、东北和长江流域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以及日本在这些区域政治经济势力的迅速增长,是我国港口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吴松弟《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和主要贸易港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变化的成因。
9 . 宋朝建立后,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政府几乎把所有官员都纳入了考核的范围,考核内容主要以品行和地方治理效果为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宋廷便一直把财赋上交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中心。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强化B.三冗的问题日益严重
C.地方官权力呈扩大趋势D.商税已成为主要财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之后,秦将张仪修筑江州城。江州城空间狭小,随后又在其周边地区开拓出没有城墙的街市。蜀汉时代的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蜀国江州太守李严搬迁城址并扩建规模。此时江州城规模约为2平方公里。而以李严江州大城为基础,历经南宋末年、明代初期以及清代末年的扩建,重庆城形成了南北两个府城,以及两江三岸多个居民聚居点。1898年,重庆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开放,则使重庆城发展为一个拥有横跨两江的三个城区的港口城市,随着功能的改变,城市形态和空间发生很大转变。而二战期间,由于东部沿海工业和战略物资内迁,重庆得到空前发展,城市形态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除了渝中半岛、江北和南岸沿江地区,沙坪坝、大坪、九龙坡和北碚地区也得到很好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因为工业再次内迁,重庆城市形态再次飞跃发展,九龙坡和大坪地区得到大力发展。自1997年直辖之后,江北渝北以及南岸地区则慢慢发展为可以和整个渝中大半岛并驾齐驱的城市组团。

——摘编自《重庆城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地图识语:“重庆市昔为我国西南第一大商埠,今称陪都,屹立于嘉陵江入长江之口,三面环水状若半岛,水陆交通,均称便利,自国府迁都于此,商贾荟萃,人口激增逾百万,市区亦随之扩大,亚定壁山、北码间为迁建区,昔之穷乡僻壤,一变而为机关、学校、工厂等集合地,四郊富名胜古迹,巴山蜀水,早见昔贤吟咏传记中,兹志其较著者如次。诸如:南温泉、北温泉、缙云山、复兴关。”

——《重庆街道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重庆城市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重庆市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重庆市街道详图》的史料价值。
2021-09-2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