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外交政策逐步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建国之初与我国建交国家情况统计表

时间数量建交国家
1949年10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鲜波兰蒙古东德阿尔巴尼亚
1950年9越南印度印尼瑞典丹麦缅甸瑞士列支敦士顿芬兰
1951年1巴基斯坦
1952年0
1953年0

材料二1953年朝鲜战争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不利形势。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辟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主要与什么性质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这反映了我国外交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一、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建国初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引下取得的外交成就。

(3)据材料三,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意义。

2017-07-02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 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2023-01-17更新 | 446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3 . 考课,即对官吏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是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唐制,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四品以下官由吏部考核,三品以上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秤,四曰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掌之不同,分别提出的不同要求。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官僚主义愈演愈烈。隆庆二年张居正给穆宗所上的《陈六事疏》中指出,当时的官场风气是“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纵委徇”。万历年间经由神宗皇帝批准推行“考成法”。其一,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酌量道路远近,轻重缓急,确定完成期限。上述事由、环节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其二,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所留帐簿底本,对相关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逐月检查。如果未按期完成,则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罪论处。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隐瞒不报事例进行惩处。明代史学家谈迁评价张居正:“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愒,至是始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又曰:“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数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倍数载。“

——摘编自陈国平《张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考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出台的背景及发挥的作用。

4 . 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思想非常活跃的局面,在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王朝更化,中国社会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前近代社会的转型。以黄宗羲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在对宋明理学加以深入反省、总结的基础上,开始批判宋明理学的弊端,并形成一股以讲究经世致用、注重现实、注重科技为特征的新思潮。它已经具备了启蒙精神的思想特点——理性精神的独立与强化,标志着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后世称誉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是早期启蒙思想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理学的发展编织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结构性的发展的牢笼,几乎把思想家从内部超越它的可能性杜绝了。以至于以后理学的反叛者们,无论其反抗的声音多么激越,其在某一点上的见解多么深刻泼辣,但从外部看来都不过是拔自己头发,想把自己提起来的举动。他们所能打出的也只能是复古的旗号,抬出孔孟,在回到孔孟那里去的口号下,猛烈攻击着僵化的理学体系。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新思潮出现的时代因素。这股新思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以黄宗羲的基本主张为例,加以阐述。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新思潮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新兴的小城镇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地区,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0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使深圳、珠海等原来偏僻的小渔村和小县城迅速崛起并发展为大都市。2001年正式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中国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摘编自李军《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探析》

材料二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探索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提出的。1979321日,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概念。同年12月,邓小平阐明:“我们要实现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19843月,他进一步指出“小康之家”就是“翻两番,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邓小平又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蓝图更加清晰完善,有迹可循。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在回答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我们在新时期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武器。

——摘编自姜婷《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表现和特点。
(2)据材料二、概述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思想的意义。
2024-02-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

“欲”与生俱来,源于内心的渴望,关系到人性完善以及人类生活的和谐。儒学大家们都将“欲”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

材料三   欲是情发出来底。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类;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若波涛翻滚。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如水之壅决,无所不害。

——《朱子语类》卷5

材料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认为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两段材料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朱熹区分“欲”之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指出朱熹思想的特点。
(4)概括材料四中黄宗羲的人欲观。他超越前人的见解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2015年9月19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被指为“故争法案”的系列安保法案。这严重违背日本和平宪法精神,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回顾20世纪以来的中日关系,发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安事史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祖国统一战践抵抗外来侵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49年苏联在审判日本战俘时,据川岛清少将供认:从1941年起731部队每年用于实验的人数是400到600人。排此推算大约有3000人死于731部队的活体实验。

——于小军《日本侵华罪行若干史料摘编》

材料三1972年9月29日,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记者会上宣布:“虽然《联合声明》中并未提及,但由于日中关系正常化的结果,日台和约己丧失其存续意义,可认为已终止。这是日本政府的见解。”大平正芳的谈话使在日的台方人员目瞪口呆。有些人竟大声谴责日本政府。当日午后,台湾“外交部”发出对日断交声明。

——《台日“断文”30年——东京最长的一日》

材料四根据日本观光厅发布的最新数据.2015年l至10月,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428.3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大约一倍,成为日本获大旅游客源。2015年7月至9月,人均旅游文出为28万日元(约合14870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加19%。……而自1979年开始中日经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04年中日货易额首次超过美日贸易,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

——陈景彦《喜优并存——中日建文以来的历史回眸》

材料五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日发布的消息,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经过4日至6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评审后,决定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47个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而日本文部省科学副大臣义家弘介19日则表示对此事不满、中方则表示,这是作为历史而决定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汇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说蒋介石承担了“领导祖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的使命,请举例印证这一说法。据材料二分析日军侵华战争方式有何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台方人员目瞪口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一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深远意义。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重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你对20世纪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自由市汉堡,地处中欧,交通便捷,借助发达的水陆运输通道可快捷地到达整个波罗的海地区及中东欧广袤的腹地。此外,作为“(近代)欧洲大陆最英国化的城市”,汉堡一直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和频繁的人员往来。但是,在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飞速发展之时,汉堡的城市污染和居住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1892年,源自印度北部的霍乱再次侵袭欧洲。815日汉堡出现第1例“疑似”病例;23日,疫情便已蔓延至全城。但是,直到824日,汉堡市政当局和首席医务官仍一直未告知汉堡市民采取预防措施,他们害怕此举会对汉堡的港口贸易造成巨大损失,损害富豪政治集团的经济利益。到919日疫情得到控制,汉堡共有16944例霍乱病例,死亡8594人。

——摘编自顾年茂:《1892年德国汉堡瘟疫大流行探析》

材料二   公共卫生学最早发轫于法国。但自大革命以来,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却步履蹒跚。第三共和国初期开始酝酿的公共卫生法案饱受争议,直到1902年才艰难出台。该法案虽规定设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委员会,但该机构可有可无,其存在极不稳定。1918年,席卷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对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法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共计24万法国平民和军人死亡。政府在应对疫情时表现出的混乱无序和无能为力,暴露出法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存在国家投入不足、政府部门之间协作松散、缺乏统筹协调性、管控不力等弊端。1920年,公共卫生、社会救助与福利部正式诞生,从此以后,公共卫生及相关社会事务在政府机构中占据一席之地,法国长期停滞不前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摘编自肖晓丹:《西班牙大流感与法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探析1892年汉堡瘟疫大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特点和作用。
(3)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公共卫生建设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2022-06-04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和演变,英国发展出一套符合本身国情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英国政治制度是一个经过了数百年积累、改造、再改造之后得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早期的习惯法、政治契约、王世诏令、议会文献、议会实践、法院判例 等都成为英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材料。英国国家权力经历了一个从王室的“私权”、 王室和议会下院分享的“半公权”走向全民共享的“公权”的过程。政治谈判与妥协 从王室与贵族、教士和议会之间的政治活动转化成为全民参与的政治活动,从“议会 主权”到“人民主权”的转化,经过了两个半世纪的历史。

——摘编自武寅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英国国家权力的演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0 . 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