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成祖朱棣反对建文帝“削藩”,起兵夺取政权。明代人在记述朱棣攻入应天的场景时说:“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之焚。"这一记述(     
A.描绘了真实的历史场景B.反映了历史记述的客观性
C.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D.否定了兵变夺权的合法性
2023-03-04更新 | 633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如表为浙江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此表反映了我国的基层治理(        
时期“枫桥经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柔和的方式教育改造“四类分子”,在全国率先给“四类分子”摘帽,恢复其社会评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专群结合、群防群治,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社会稳定。
中共十八大以来把数字法治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建立智慧治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组团式服务”等。
A.继承民本思想崇德尚贤B.基于法治维护基层稳定
C.依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D.创新科技提升治理效率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道光十七年(1837)八月初三生于贵州义府。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张之洞被赏加太子少保衔。次年十月,他上《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提出兴办各类学堂’包括师范、小学、文普通学校、武普通学校,文高等学堂、武高等学堂、方言学堂、忠学堂、工学堂、勤成学堂、仕学院、省外中小学、蒙学等。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中下旬(19041月),张之洞奉旨入京,清廷批准张之洞等《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当时称为“癸卯学制”。内容是把普通教育分为初等、中学、高等三级,修业期长达二十五年;与此并行的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以兴学校。清廷诏准,自翌年始,所有乡试、会试及各省岁考一律停止,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结束了一年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提出的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之洞上述主张。
2022-08-2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帝国与霸权近代,新的国家间体系重新划定了全球的地缘政治模式,并且以接替发生的霸权周期和新形式帝国建构为特征。霸权将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优势同时赋予一个国家。如表为对英国霸权周期和美国霸权周期的描述。

英国周期美国周期
霸权兴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与法国对抗
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德国对抗
第二次工业革命
霸权突破19世纪上半叶
军事和商业胜利
20世纪上半叶
军事和商业胜利
霸权巅峰19世纪的第三个四分期
自由贸易
伦敦金融中心
20世纪的第三个四分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
纽约金融中心
霸权衰落19世纪的最后一个四分期开始
国际竞争
对抗增加
帝国主义(美国和德国)
20世纪的最后一个四分期开始
国际竞争
对抗增加
新自由主义(日本和中国)

——【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霸权周期与美国霸权周期的异同。
5 . 如表为1970-1971年的《简氏舰船年鉴》所载的美苏两国在大型舰艇方面的力量对比。由此可见当时
类别比例
大型航空母舰33∶0
巡洋舰33∶25
核动力潜艇93∶75
驱逐舰195∶100
常规动力潜艇64∶320

A.美国企图以高科技军备竞赛拖垮苏联
B.苏联有能力对美国海军进行遏制
C.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仍处劣势地位
D.美国基本上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2022-05-25更新 | 23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同是表现法国革命的影片,1982年波兰安杰伊·瓦伊达导演的《丹东》从大恐怖阶段而不是从革命早期阶段开始,以悲观主义的手法表现革命者为争夺权力而牺牲理想;而1989年出因罗伯特·安利可等人导演的《法国革命》则用光辉的画面歌颂法国革命。两者的区别表明
A.电影艺术的魅力在于手法多样
B.国家利益的不同导致对历史思考的不同
C.电影易给观影者带来错误感觉
D.历史影片实质上是拍摄者对历史的解释
2022-04-30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明朝初年,政府曾多次实行“徙富民”的措施。洪武十三年(1380年)起,取苏、浙等处上户4.5万余家至京师,将其中壮丁发充官府工匠,又命户部统计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等十八府州有田七顷以上富民,皆徒京师。明统治者这样做旨在
A.加强南北交流B.促进区域平衡C.活跃京师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
2022-04-30更新 | 33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统包统配”

1952年,政务院提出逐步实施统一调配劳动力。19538月,中央批准下发劳动就业委员会、内务部和劳动部《关于劳动就业的报告》,规定各单位招聘的工人、职员数量较大时,应向劳动部门申请,由劳动部门负责介绍、选择和录用;招工数量较少时,可自行在当地失业人员中选用或另行招聘。同年,全国已有93个城市设立了建筑工人调配专管机构。

1954年,劳动部召开各大行政区和省市劳动局长会议,要求各大行政区和省市劳动部门的工作重点由救济失业工人转向建筑工人的调配。1955年,劳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劳动局长会议,明确规定了劳动力统一招收和调配的基本原则、办法和劳动部门的管理权限。自此,劳动力统一招收和调配制度从建筑行业扩大到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等各个部门。与此同时,政府还颁布了禁止辞退职工的规定,职工拥有了未规定工作期限的“固定工”身份,俗称“铁饭碗”。1957年,由于上年新增职工大大超过国家计划,国务院发出通知,规定使用临时工的指标也需经中央主管部门或省、市和自治区批准。政府负责安排的人员范围不断扩大,从大中专毕业生和部分复员转业军人开始,渐渐发展到城镇中需要就业的全部人员,最终形成了以政府统包统配和固定工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就业制度。

——摘编自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统包统配”制度。(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4-29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清代前期的典籍中,“外洋”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纳入清朝行政管辖的一条带状海洋区域;二是指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外洋”词义嬗变原因探究晚清时期“外洋”词义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探究这一问题时如何使用下面几则材料,它们又会给我们的探究带来哪些启示呢?

材料一 《清实录》中清朝管辖之“外洋”(意一)与外国之“外洋”(意二)使用频率统计

嘉庆朝
17961820
道光朝
18211850
咸丰同治朝
18511874
光绪宣统朝
18751911
意一意二意一意二意一意二意一意二
7441411927258148

材料二

史料出处
凡通商口岸,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严行拘束各货船上水手,约束英商及属国商人。其官船之水手人等悉听驻船英官约束,所有议定不许进内地远游之章程,官船水手及货船水手一体奉行。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
1843108日)
若合众国商船在中国所辖内洋被盗抢劫者,中国地方文武官员一经闻报,即须严拿强盗,照例治罪,起获原赃,无论多少,均交近地领事等官,全付本人收回。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
184437日)
凡佛兰西兵船往来游爽(游弋),保护商船,所过中国各口,均以友谊接待。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
18441024日)

材料三 从60年代开始,清廷对于沿海各省水师进行整顿,配备了新式艇船、轮船和火炮。……尽管在抵御外侮、对付外国军队的入侵方面用处不大,但在镇压动乱、维持治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轮船开始配备水师,沿海组建了以轮船为核心的四支小型舰队,广东“艇匪”因此失去优势。尤其是通过雇佣英国和法国海军兵船的手段,浙江、福建和广东水师迅速消灭了在海上活动多年的大股“艇匪”。从18701911年的40年间,沿海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海上抢劫案件时有发生,但都是零星海匪所为。

——摘编自王宏斌《晚清“外洋”词义之历史学解析(1862~1911)》


(1)根据材料一,说明以《清实录》为依据总结“外洋”不同词义的使用频率对问题探究有何重要价值。
(2)以材料二中的史料作为证据,探究表4中相关时段“外洋”不同词义使用频率的变化及其原因。
(3)以材料三的论断来论证表4中相关时段不同“外洋”词义变化的原因是否充分,为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如表为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的部分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颁行时间举措出处
964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马端临《文献通考》
964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莞榷(政府对盐、铁、酒的专卖)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官乏车牛者,僦(租赁)于民以充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965诏诸道当辇送上供钱帛等舟车,并从官给,勿以扰民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973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中央管理财物的机构),毋得妄有支费马端临《文献通考》
概括指出宋太祖上述举措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其举措作出合理的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