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

——据【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据到过中国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苏烈曼记载,“外国商船抵埠,官吏取其货物而收藏之,一季之船既全入口,官吏征百分之三十关税后,乃将货交还原主发卖。国王有悦意之货,则以现金及最高购价,付之商人也。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伊拉克商人来此方者,皆颂声载道也。”

——据《苏烈曼游记》(851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
2023-04-07更新 | 536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史料注释】从19375月起,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图为根据地的民众举行地方代表和政府成员的选举。


【史料注释】华北人民政府宣告成立的布告。这个由中共和其他民主人士合作的统一的人民政府,是行将诞生的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


请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或补充)一个时期并就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进行评述。(要求:史实准确,论从史出)。
2024-03-18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全国卷统编版,12+3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说:历史本不可分,“因为总史不易研究,才分为若干时代”。年鉴学派创始人布洛赫也说:“从古到今的历史本来不能割断,只是因为一个人的生命过于短暂而历史的范围过广,所以才需要断代研究,但不论是哪一段历史的研究都不能画地为牢,闭关自守,而必须看到别的时代,上下古今互通声气,因为唯一真实的历史是通史。”“时期”的划分往往还会把研究者的视野拘囿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定区划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形成限制。

——据行龙、李全平《反思与前瞻: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再出发》


根据上述材料,以人们在研究中外历史时做出的任意一种历史分期为例,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评析。(要求:论题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3-17更新 | 202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荀子·君道》的解释,“治理”即“统治、理顺”,治理思想在中国广博而久远。西周重视宗法礼治,认为“礼崩则乐坏”。孔子生于乱世,推崇克己复礼,孟子突出民本主义,认为维护人民利益才是治理之道。汉帝国则把军事力量与文明教化结合起来,外儒内法,巩固大一统。明清坚守德刑兼济的治理思想,各自延续国祚二百多年。

——摘编自蓝志勇《东西方历史经验中的治理思想》

材料二 在伯里克利看来,治理关心、参与。他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表达了雅典城邦最盛行的治理思想: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

——摘编自晏绍祥《任人评说的古代希腊民主治理体系》

材料三1949~1956年,“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她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在工业生产领域有了重大建树。七年间中国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与坦然,世界为之侧目,昭示着这片古老土地上新的复苏。

——摘编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精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雅典的治理思想。
(3)根据材料三,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外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盟国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以往不同,盟国不是只举行一次会议,而是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其中,以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最为重要。此前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都可看作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原则的补充。雅尔塔体系指的就是上述所有协定的总和。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美苏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体系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雅尔塔体系。

6 .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逐步加入到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机制之中。经费支持和人员训练能力有限严重制约着中国参与的水平。另外,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职权和范围的明显扩大,增强了其自身定位的模糊性和影响的多面性,需要中国迅速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问题的能力,在多种力量的汇集和利益的碰撞中寻求平衡。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维和行动,不仅是中国作为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中国的国际联系利益增多的必然要求,并为中国更深入融入国际安全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参与中求安全、求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仍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国尤其如此。

——摘编自唐永胜《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瘟疫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留下了不少相关的记载,也逐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疫病应对经验。西汉元始二年,青州发生严重的蝗灾,由蝗灾而次生瘟疫,官府“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并向死者发放殡葬费。唐代大和六年,南方发生水旱之灾,继以疾疫,文宗专门下“拯恤疾疫诏”,称“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清初,出于对感染天花的恐惧,对于可能罹患天花的人进行了强制驱逐和隔离,并设置了“查痘章京”一职。明清政府还利用民间乡贤开展了各种疫病救疗活动,包括:施送医药、刊刻散发医方、利用宗族义庄或行业公所等组织开展制度化的救治和创设医药局等专门的慈善机构进行疫病救治等。

——摘编自余新忠《中国传统疫病应对成效探略》

材料二   1944年元旦刚过,延安周边出现严重的传染病疫情。毛泽东提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1952年春,华北各地疫病相继发生并蔓延。毛泽东立即批示周总理:“似宜通令全国各地普遍注意疫情,有疫者治疫,无疫者防疫,并将华北防治时疫文件转发各地参考,请酌办。”毛泽东历来认为,“把卫生工作看作孤立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卫生运动不是一个人的事,要大家来做”,“一切卫生医药人员都要振作起来,与党委、群众组成三结合,显示自己的能力”。毛泽东深知一遇天灾人祸就是难以承受之重,必须“保证不饿死一个人,不冻死一个人”,“此问题解决的好坏,对各方面影响甚大”。所以,在安排救灾时,他总是强调要“认真地进行对于灾民的救济工作”。

——摘编自“求是网”《疫病防治这场战争,毛泽东是这么打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的防疫思想。
2022-05-03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正八年(1730年),曾任台湾总兵、浙江水师提督的陈伦炯经过实地查访和多方收集资料,写成《海国闻见录》。该书在当时被赞为“防戍、经商必用之书”。此后魏源的《海国图志·筹海篇》、徐继畲的《瀛寰志略·日本》等即是在此书基础上撰写而成。

《海国闻见录》卷目及主要内容简介

卷册内容简介
上卷《天下沿海形势录》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等.
《东洋记》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的海道、自然条件、国家制度、民族、风土民情、物产等.
《东南洋》记述台湾、菲律宾群岛、西里西伯岛、摩鹿加群岛及婆罗洲的地理、人文,并详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经过.
《南洋记》《小西洋记》《大西洋记》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巽他群岛,南亚、西亚及中亚,非洲和欧洲各国的地理。
《昆仑》《南澳气》记述南海中的昆仑岛及中国南海诸岛。
下卷6幅图:《四海总图》(即东半球图)、《沿海全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澎湖图》《琼州图》(即海南岛图)这些图比《郑和航海图》详细、精确,但没有五大洲图.

——摘编自《世界地理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国闻见录》成书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8世纪前期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的认知状况。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文澜(1893-1969)是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少年时接受章炳麟“爱国爱种”的政治主张,拥护辛亥革命。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后,开始阅读宣传新思潮的书刊。翌年秋,在天津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爆发后,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02月到延安,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主持编写中国通史(含中国近代史),在学术界率先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经学的阶级本质、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规律作全面的评述。1941-1942年出版《中国通史简编》上册和中册,以阶级斗争为研究历史的基本线索,通过对史实的具体分析,揭示旧社会旧事物必然要被新社会新事物所替代的规律。1947年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和时代特征,高度评价了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历史功绩。

——中国社会科学网《范文澜》


(1)根据材料,概括范文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爱国行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范文澜以唯物史观作为史学研究理论基础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无论在古代希腊还是现代西方,公投都是一种常见的民主形式。公投即由人民自己做决断,或者说暂时悬置议员或行政首脑们做决定的权力,它就是一种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方式。可藉以解决重大的政治和道德争议,从而避免棘手问题在议会里久议不决;可借以鼓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意志的形成,提高其参政水平和政治责任感。公投虽然一人一票,单投票议题往往被设置为简单化的“是”或者“不是”,而且以多数人意志为转移,成为一种“排除了少数权利的、地地道道的多数统治”的制度。在这种民主形式中,是否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人民?作为一种“纯悴的零和决策机制”,从理论上讲,公投可以否决多达49.99%的投票人口的政治意志,将其排除在人民之外。公投也可能意味着眼下一代人为了暂时的好处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因为有长远眼光者终究是少数。公投还往往成为政客们追求私利推卸政治责任的手段。

——摘编自阮炜《英国脱欧与民主政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公投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公投这一民主形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