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新华日报》创刊后,在全面抗战时期的每个“五四运动”纪念日,都会登载各类文章以纪念五四运动。下图为1938年5月4日发表的社论《纪念五四》内容摘录。这些纪念文章
A.有利于发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表明国共力量的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C.抨击了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态度D.反映了五四精神内涵已经彻底改变
2 .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有一分材料,只说一分的话。”

制度史料结论

西周的分封制
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先代贵族等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分封制有效增强了周天子的权威,实现了高度集权的垂直管理体系,使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清朝的监察制
清代都察院听命于皇帝,已经成为集行政监察、司法检察和财政审计等职能为一体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材料二   “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既包括历史事实的传递,也包括叙述主体个人意识的传递。”


——据: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整理

材料三   中共的“三农”政策,是随着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1)根据材料一所给史学原则,补充表中空缺的史料和结论,并对错误结论加以修正。
(2)美国的联邦制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呈现出“由平衡到集权化”的演进趋势。参照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揭示的历史现象,任选其中三次变革进行解读。
2021-08-10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调查研究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是1922年以来五四运动在各阶段教科书中的介绍(关键词)
            绍 (关 键 词)
1922年“壬戌学制”影响下中学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外交失败的结果;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惩办卖国贼;中心:北京、上海
1956年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突出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世纪末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五四运动共产党人领导运动;参加人群与被捕学生人数减少;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与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表中关键词的变化趋势表明
A.教科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保持中立B.科技发展促进运动的政治意义凸显
C.历史教育应远离政治经济文化变化D.国家主义教育观念受到了高度重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6996次组卷 | 64卷引用:2021年湖南历史高考变式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冷战”结束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活跃。技术的扩散使它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具备了可以与民族国家相抗衡的势力。这说明(     
A.多极化趋势促使国际关系民主化B.当代能够影响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增多
C.国家间互相依存的程度空前加强D.“一超多强”局面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6 . “(20世纪后期)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产品的制造地将更加分散,反映在工业生产上就是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其制造业链条混合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新工业革命”的这些特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工业生产呈现分散化的特点B.工业布局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
C.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深入发展D.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7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之间通过建立名目繁多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非敌对、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彼此受益的新型双边和多边关系,构筑起了新型大国关系。这种新型大国关系
A.标志着多极化的世界格局确立B.使各国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C.使不结盟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D.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8 . 《系辞传》中的“天下--致面百虑,殊途而同归”与《中庸》里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
A.“百家争鸣”格局B.思想领域呈现融合统一趋势
C.“天下合归于儒”D.世间万物发展中的相生相克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熙宁五年市易法正式颁行。“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市易官吏“诱陷无赖子弟以隳(huī毁坏)产者有之,予民者高其物估,以巧取息者有之。”“遣吏坐列贩卖,与细民争利,下至菜果油面,使道路怨嗟,商旅不行,酒税亏损。”

——据《宋会要辑稿》《历代名臣奏议》等

材料二   1830年,中国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为29.8,而此时的英国为9.5,美国为2.4;到1860年,英国为19.9,中国为19.7,美国为7.2;到了1900年,这一数据变为美国占23.6,英国占18.5,中国占6.2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中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64月毛泽东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
1954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
19586月,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
1952年—1964年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1955年起,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
19541960年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据凤凰网《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1)据材料一概括市易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施行带来的影响。
(2)将材料二的文字信息整理成直观的图示(或表格),并拟定一个标题。概括分析影响这些信息的主要因素。
(3)指出材料三中“第二次结合”的含义,并列举符合该“结合”的政治史实(限于1956年)。
(4)据材料三,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解读。
2021-08-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据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与苏联的粮食产量不相上下,但在八十年代以后苏联粮食产量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中国粮食产量仍然是持续增长,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失败,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
B.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
C.苏联政局不稳影响经济发展,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科技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美苏冷战限制苏联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