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1327年,当英格兰贵族罢黜爱德华二世并将其子推上王位时,引用了“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这句格言。两个世纪以后,意大利一位著名的教皇党人曾表达了如下观点:“废黜不信守义务的国王并非叛乱,因为他本人即是一个人民有权推翻的叛乱者。”这反映出14—16世纪的西欧(     
A.资产阶级代议制日渐完善B.王权与教权间斗争激烈
C.有限王权观念得到了传播D.人民主权原则深入人心
2 . 宋朝职官考核的能力业绩内容有“四最”:生齿之最、治事之最、劝课之最、养葬之最;还有“七事”:劝课农桑、增垦田畴、户口增损、兴利除害、较正刑狱、盗贼多寡。这些考核标准(     
A.推动了民本思想政治化B.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实践了积极入世的理念D.有助于探索地方治理模式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农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税为国家建设及经济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障。195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国农业税趋于统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税的税收收入在逐年上升,但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到2002年农业税只占国家税收总额的2.6%。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废除《条例》,至此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确保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会反弹,我国又实施了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在教育费用上的过重负担,以及推行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及增加对农村的补贴等措施。

——摘编自叶青、袁昭颖《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段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下降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意义及其对税制改革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辽在地方上实行双轨政区制度,紧临北宋边境的南京道和西京道仿唐式的州县施政;中京道和东京道,以州县制和反映北边游牧民族的部族制对半参置;上京道,以政区部族制为主兼置州县制。同时,在同一道里面,套置州县和部族两类政区,如上京道至少套置36个州(军、城)和州同级的21个部族。这种政区建置(     
A.适应了辽朝经济民族形势B.延续了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
C.实现了对全国的有效控制D.推动了边疆和中原的一体化
2024-02-26更新 | 474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江苏卷)-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如图为“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这种布局(     
A.体现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B.有利于东中西部均衡发展
C.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是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翻版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开始,法国现代化工业的在职人员的比例占领取工资的总人数的12%至20%,他们与行政人员和第三产业共同组成了一个新兴阶层。这一新兴阶层追求的主流是(     
A.秩序、舒适、安全和非政治化B.刺激、高薪、旅行和反现实
C.激变、浪漫、利益和非全球化D.颠覆、震撼、创新和高福利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

1978年开始,港台的流行歌曲尤其是影响最大的邓丽君之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东南风,吹入了中国内地。1979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本次会议不再继续提“文艺为政治服务”,而是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7912月,李谷一使用邓丽君式的气声演唱了纪录片《三峡传说》的插曲《乡恋》。该歌曲还采用了探戈的节奏,配器也运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等。在此之后,《北京晚报》等就对其唱法和演唱风格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对外来流行歌曲的模仿毫无价值,有的人干脆称李谷一是散播靡靡之音的“李丽君”,“使用气声是低级、庸俗、下流的”。因为存在巨大争议,电台、电视台曾停止播放《乡恋》这一歌曲。这种状况直到1983年才得以改变,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以观众点播的方式推出《乡恋》,李谷一才算摘掉了“李丽君”的帽子。

——摘编自曹桦《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

根据材料,以“关于李谷一‘气声唱法’的争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中世纪的欧洲,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蛮族入侵,也有效地遏制了大贵族的野心,粉碎一切集权和独裁的可能性。材料评述的是(     
A.自治城市B.封建制度C.专制王权D.基督教会
9 . 下图形象地描绘了欧洲福利制度的发展演变。其意在揭示(     

A.欧洲联合出现逆转迹象B.西方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C.福利制度拖累欧盟经济D.高福利引发了政治危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随着传统政治秩序的崩溃以及统治者对于武官的制衡,大批寒门士子通过科举入仕,士大夫群体迅速壮大,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当时, “不抑兼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引发出贫富分化、农村人身管理混乱以及土地纠纷不断等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双刃剑”效应,金钱至上,享乐之风盛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士大夫们将重内省、重秩序的基本理念融入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士大夫们以家庭教化为起点,用家训家风的形式,推动儒家思想传播的平民化和通俗化,营造良好的基层德治氛围,他们在振兴宗族的旗帜下,重新调整家族管理的标准和秩序,实现了地方社会治理与民间血缘宗法关系的融合。在灾荒与动乱时期,官府救济往往力有不逮,士大夫经常投身于社会救济事业之中,稳定秩序,安定民心,较好的弥补了地方治理在这一方面的缺失,成为保障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器”之一。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士大夫主导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归纳宋代士大夫实施社会管理的主要举措。
2024-01-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