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1 . 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但一般不直接经商,往往由奴隶或奴释民(奴隶获得释放后成为公民)代为经营。经商发财后的奴释民也多购买土地,甚至不再经商。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农业更好……更适合自由人的。”这说明,在罗马共和国(     
①贵族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经商   ②占有和买卖土地是公民的权利
③奴隶经商致富可获得公民权   ④社会的重农轻商观念比较浓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3-06-30更新 | 4298次组卷 | 20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真题 名校
2 . 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2023-04-07更新 | 3163次组卷 | 25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早期启蒙思想家心目中,中国在三个方面成了评判与改善欧洲的标准:政统和道统相分离的开明与三级社会管制的宽松;权力阶层都向所有阶层敞开大门的开放性;伦理治国的理性与秩序。然而,从康德开始,启蒙思想家们认为,不仅中国不能成为标准和尺度,而且中国本身也要成为批判与检验的对象。从权利法则出发,中国上述三方面“优点”并不足以成为效仿的范本。这一法则就是:因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能够做与任何他人符合普遍法则的意志相协调的一切事情。国家的首要使命就是维护与保障所有成员那些不可让渡的自由权:人们让渡出强制权,乃是为了维护与保障那些不可让渡的自由权。

——摘编自黄裕生《康德为什么“不喜欢”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启蒙思想家积极“颂华”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康德对中国所持的否定态度。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领有史实依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吴下(苏州)号为繁盛,四郊无旷土,其俗多奢少俭。有陆海之饶,商贾并凑,精饮馍,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女工织作。雕镂涂添,心弹精巧,……官府习于用。通无禁约,间有一二贤明之官,欲行禁约,议者多谓奢僭之人,自费其财,无害于治,反讥禁者不达人情。

——摘编自钞晓鸿(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

材料二

但丁的《神曲·地狱》中也看得出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奢侈品往往与荣耀、地位、声望等联系在一起,封建贵族附庸风雅、以奢侈为荣,普通百姓也喜欢效仿贵族。昂贵精美的服饰、豪华宏伟的住宅、奢侈美味的饮食等物质生活让人们尽显奢侈之能事,充分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消费能力的提高,更是个人取得成功的表现。这股潮流从意大利发端,涌向整个欧洲,又从欧洲席卷了世界。在这样的消费文化传统下,奢侈品牌逐渐从意大利奢侈消费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现代奢侈品牌的前身。

——摘编自朱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消费生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苏州和佛罗伦萨社会风貌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地社会嬗变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18-01-04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材料二随着经济发生巨变,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狄更斯描绘兰开夏郡的焦煤镇:“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像生番所涂抹的花脸一般……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无穷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冒出来”。泰晤士河“已变成伦敦的公共污水沟。每天大量令人作呕的混合物随水而入,而这水就是欧洲最文明之都居民的日常饮料。”随着农村人口涌向经济发达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一些工商业发达城市居民的疾病和体质恶化也日益严重。此时“自由放任”之风盛行,“藐视市政当局和嘲笑地方利益已成为一种风气”,以致市政议会及官员们对河流污染的治理迟迟未起步。

——摘编自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国经济出现的相似趋势,以及英国环境问题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
旗帜使用地区
十八星旗湖北、湖南、江西
青天白日三色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
五色旗江苏、浙江、安徽

这表明
A.独立的省份都是武力夺权
B.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
C.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D.国内对青天白日三色旗的普遍认同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1982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长期努力下,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1984年,先后有159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但美英等国拒绝签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消除历史矛盾
B.“公约”有损美英等国霸权利益
C.第三世界国家兴起阻碍了美英发展
D.第三世界国家冲击了两极格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