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生长的空间,通过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新型革命军队建设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动员群众,通过创建和领导苏维埃政权,重构了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构成的新的组织体系,开创了以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社会运行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领域建设党组织,建设民主政权,改造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各类群团组织,建设国营企业,合理设置机关事业单位,建设各种形式的群众组织、合作互助组织,把全体人民都组织到单位中来。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请证明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从东(日本)、西(欧洲)、北(俄国)三个不同渠道把这一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如表 所示),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留学国家或地区概况
日本留日学生的传播影响最早,其杰出代表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他的宣传深深影响了许多进步青年。自1918年起,李大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许多进步青年的启蒙之师
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旅欧勤工俭学运动,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人还创办了旅欧团组织的机关刊物《少年》,赵世炎、朱德、陈毅等人回国后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时代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在中国攫取的一切特权,促使先进的中国人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俄国。1921年春,刘少奇、任弼时等人赴俄学习。经过系统培训后,他们被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回国后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展和马列主义的深入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徐行《留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的杰出贡献》

围绕“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衡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世界史学者普遍认为,“四大文明”中除中华文明外,其他三个古代文明都消失了,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下来。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中华民族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明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摘编自邢广程《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意义》

围绕“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一主题,从表格中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或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3-29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是成也贸易败也贸易。由于岛国城邦的更迭,地理位置和体制,早期形态的城市是防御为主;但是城市本身跟随贸易和工商业自发生长,城市或者城邦的存亡更选并不影响人民的富足安定。不同于欧洲地缘城邦和自由贸易的社会模式,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隔绝,相对安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血缘宗亲和封建帝制统治,城市布局一直遵循天圆地方、阴阳五行、尊卑有序的文化指导思想,反映在城市平面形态上就是主座居中,左右对称的轴线布局手法。在实际的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如山地、水乡,虽有一些变异,但也尽量遵循这一主导思想。

——摘编自张延生《中西古典理想城市的形态比较》

材料二   关于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中的传承与创新,费正清着重强调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另一批学者则认为中国城市发展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内部结构。建筑风格呈现中西合壁的特色,布局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与近代化街道空间的结合。通商口岸城市选址时倾向于远离老城区之处,以环城道路代替封闭性城墙。从全国口岸城市来看,西北城市依山布局,江南城市临水设街,平原城市平缓开阔,沿海城市随海就势。城市出现工业区、工业居住区、物流区、集体住宅、商业区、行政区、娱乐区等新的功能分区,并不断向城市郊区或外围乡村扩展。

——摘编自《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平面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影响古代希腊罗马和古代中国城市布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的布局特点。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20世纪初,《大公报》的报人们运用白话文大声疾呼,中国“积萎不振,日渐衰弱者,此何故哉?曰:国民无公德故”。“一家人没爱德,就不成一个家;一国人没爱德,就不成一个国”。这说明此时部分报人已经意识到(     
A.民主科学思想的进步性B.民众精神觉悟的重要性
C.推广白话文章的必要性D.家国一体观念的普遍性
2024-03-27更新 | 33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自拟模拟(6)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广大人民的愿望,是积极有为的治国理政者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种“统一性”具有牢固的制度保障,2000多年传统社会统一性制度建设的核心大体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重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二是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三是重视以民本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措施制定。秦汉以后,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大一统的政治形态稳固下来,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一,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把握中华文明的特质,对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统一性出发,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3-22更新 | 17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8 .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瓷都,在陶瓷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景德镇陶瓷历史上,元青花的出现,既是一次陶瓷技术的革命,更是一次文化融合和时代风尚的变化, 其融合了14世纪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青花的器型普遍较大,这种大器型为文化附加提供了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的艺术样式都可以借助陶瓷媒介进行传播。 就文化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来看,陶瓷比丝绸、茶叶更适合各文化样式的创作,陶瓷如同纸张一样,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媒介。

——摘编自张泽兵《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

材料二   中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珍视。1500年后,中西方贸易扩大,欧洲人把购买和搜集中国瓷器说成像去“寻找黄金”。17、18世纪,仅有记载的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瓷器就达6000万件, 但当时的外销瓷器规模远不止于此:从市场看,除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把美洲市场纳入了世界瓷器贸易中;从贸易商看,除了荷兰商人外,还有中国海商,东印度公司、散商以及已逐渐衰落的葡、西两国商人。

——摘编自刘强《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制瓷业的衰落:一个全球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景德镇陶瓷的文化价值。
(2)选取材料二中的某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对东西方瓷器贸易进行简要评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居民死于天花的比例从1771—1780年的每年5‰以上,下降到1801—1810年的2‰,到1831—1835年,则下降到0.83‰。

——摘编自T.H.马歇尔《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争议现状评述》

材料二   由二等面粉制成的重8磅11盎司的面包,价格为1先令的时候,每个贫穷和勤劳的人为了他自己的生计,或由他本人或其家庭的劳动提供,或者从济贫税中补助,每周必须得到3先令的生活费;供养他的妻子及家庭每个其他成员需要1先令6便士。

……

以此类推,按面包价格涨落为依据来确定他们的生活费,(即是说),以1先令为基数,在1先令以上,面包每涨1便士,对每个穷人本人来说得3便士,对其家庭每个其他成员来说得1便士。

——摘编自济贫决议(1795年)

材料三   英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年份

1751—1760

1761—

1770

1771—

1780

1781—

1790

1791—

1800

1801—

1810

1811—

1820

1821—

1830

1831—

1840

死亡率(‰)

30.3

30.0

31.1

28.6

26.9

23.9

21.1

22.6

23.4

——摘编自D.V.格拉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和人口运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要求:明确指出历史现象,解读时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区别于一般的帝国、封建王国或所谓的“早熟国家”,而具有天下性、道统性与科层性的国家性特征。以天下为治理对象,以天命为合法性来源,以天子为最高权威的天下国家是大一统国家超越性的宏观架构。以儒家思想谱系为主要内容的道统观念是古代的“国家学说”。文字的统一是形塑大一统国家韧性的重要初始条件。“书同文”的形成突破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造成的文化藩篱,为实现跨时空交流与理解提供了初始条件。

——摘编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阅读材料,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