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86 道试题
1 . 下图为某一时期世界棉花产业的主要分布及流通示意图。这一时期(     

A.拉美实行独立的经济模式B.亚洲棉纺织业领先世界
C.大西洋三角贸易走向衰落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专制)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     
A.赞扬了协约国胜利的伟大意义B.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
C.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D.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2024·上海·模拟预测
3 . 历史认识的时间尺度
时间是历史的维度,亦是认识历史的尺度。时间尺度之伸缩,或用于定位事件,或用于解释历史,或用于评价历史。下面以“晚清教育改革”为例,探究时间尺度在历史认识中的功能和意义。

材料一:因海疆多事,曾经奉有谕旨,广召奇才异能之士,迄无成效。……不得已议奏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新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

——《总理各国事务奕䜣等片》1867年

(1)材料一的时间具有什么功能?对理解晚清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材料二:窃维今日中国亟图自强,自必以育才兴学为要综。……近人至以学校之多寡,觇(察看)国政之盛衰,非无因也。

——管学大臣孙家鼐《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奏折》1898年

材料三:谨将《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毕业学生考试专章、奖励专章暨各项学堂章程分别缮写成册,并开列章程名目次序清单,恭呈预览。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折》1904年

材料四:宣统二年(1910)教育之状况,全国各种学校共52650所,中有师范与实业学堂:学生数1625534人,教员89766人,职员95800人;教育机关69处。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2)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时间尺度由点到线,在功能上发生了何种变化?这对认识晚清教育改革有何价值?
(3)归纳下列三则材料对晚清教育改革评价的差异,并运用时间尺度分析其原因。

①清代举办新式教育源于“国变患深”……这种被动的保守的态度实在是清末政府中人的特色,和民国时代自动的积极的态度大不相同。

——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1931年

②教育的改革……二千余年的私家教育与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告终……启发了更多的时代观念,增进了更多人的爱国思想,认为现状必须改造,因之向往于革命或立宪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钢》1974年

③(癸卯学制)体现了清末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型到近代社会,社会组织结构性质也从封建组织结构转型为近代国家组织结构。

——杨天平《晚清教育宗旨史论》2001年

2024-06-12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的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的阶段时间技术进步
前期19世纪以前人力与畜力;航海贸易
中心化阶段19世纪前期蒸汽机使用和运河建设
19世纪中叶蒸汽机车和铁路
19世纪晚期高架铁路、电车及地铁
蒸汽和电力广泛使用
钢架建筑技术发明及电梯使用
郊区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福特式生产;电报、电话发明
20世纪20年代起汽车大量使用及高速公路网形成
20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互联网、人造卫星
结合材料,以“科技进步与美国城市发展”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是中国疆域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扩展期,东北海疆经略是隋唐时期边疆治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中央政府治理东北地区的方式主要有军事征伐以及设置行政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置行政建制,例如唐朝于辽东地区设安东都护府。在日本海西岸涉海地区设置羁縻政权管理海疆,还有开设互市贸易的经济途径。隋唐时期对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为后世东北海疆的整体轮廓打下了基础,为东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遗产。

——摘编自岳新超《边疆治理视角下隋唐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

材料二

辽代中央政府设置于由皇帝的翰鲁朵(宫帐)及四部落构成的行宫部落中,行宫部落无疑是其政治中心。但它作为部落组织,与草原其他部落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畜牧生产集团。据畜牧生产周期的特点,游技部落四季总是处于迁移流动中,这不仅为了避寒暑,同时也为了保证牲畜获得足够饲料以及保持和恢复牧场的肥力。这样的生产形式使行宫部落呈现一种动态,又因主宰国家事务的朝廷也置于这个部落中,所以辽代最高权力机构亦处于同步运动之中。于是便形成了与基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原政权截然不同的行宫政治。

——摘编自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东北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辽代的行宫政治。
2024-06-06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练习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生长的空间,通过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新型革命军队建设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动员群众,通过创建和领导苏维埃政权,重构了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构成的新的组织体系,开创了以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社会运行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领域建设党组织,建设民主政权,改造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各类群团组织,建设国营企业,合理设置机关事业单位,建设各种形式的群众组织、合作互助组织,把全体人民都组织到单位中来。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维护“大一统”的举措。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贵族墓志一改平城时期简短、平实的风格,用丰富繁杂的语言表达对墓主人德行的赞颂,在北魏皇族元氏的墓志中不乏“忘己忧国”   “忠规孝范”   “礼穷训则”   “尊师崇道”等语。这一现象表明(     
A.统治者注重自身道德规范B.儒家伦理影响力增强
C.民族融合增强了华夏认同D.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2024-05-30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第九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10 . 工业革命

材料一   无论这一系列的变革是否被说成是“工业革命”,最终都会被拿来进行讨论。这些变革不只是“工业上的”,还有社会上和思想上的。“革命”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突然变化。事实上,突然变化并不是经济变革过程的特点。人际关系体系有时被称为资本主义,早在1760年前就有其自身源头,在1830年后获得了全面发展;这样一来,便存在着忽视连续性这一基本事实的危险。但“工业革命”这个词语被一个个历史学家拿来使用,它已非常牢固地嵌入到共同话语之中,另辟蹊径去找个词语来取而代之,那会是件迂腐之事。

——[英]托马斯·阿什顿:《工业革命(1760一1830)》

材料二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涉及了一系列相互加强的变革。事实上,其中一些变革发端于工业革命之前,因此,工业革命既是经济变革的结果也是经济变革的原因。技术变革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技术变革是工业革命的核心。生产方式和运输方式的持续变革是工业革命最伟大的遗产。一场人口革命伴随着技术变革而来。还有一场城镇革命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前。为养活快速发展的城市,还需要一场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期间,农业产量持续增长,但英国越来越依赖进口食品,因为不断增长的需求超过了国内供给。进口增加突显了英国转型的另一个特征——商业革命。交通运输革命支撑了贸易的增长。经济增长需要进行城市建设、工厂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而商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了贸易信贷的规模。这些需要都通过金融革命得到了满足。

——[英]罗伯特·艾伦:《工业革命》

阅读材料,比较两位学者对工业革命评论的相同观点,并结合所学说明你的理解。
2024-05-2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