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兴办学校,教学内容“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些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B.得益于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是中原文化对外来宗教传播的回应D.加快了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进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中的战争诗数量较多,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其风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雄壮激昂的英雄战歌;二是悲慨苍凉的征夫心曲。从《诗经》所反映的情形看,耕地的破坏或被侵占是导致战争的根源,除了偶尔为之的武力扩张外,多数战争都因侵犯土地、保护土地而起。人们内心厌恶战争而又不得不战,这种战争多是被动的。因而《诗经》中的战争诗无不充斥着“征夫怨”、“思妇恨”的反战情绪。《诗经》中对尚武好战的描写显得婉转温和。例如《诗经》中的战争诗从来不直接描写战斗场面,从来没有厮杀格斗、流血和死亡,诗中只见旌旗干戈,战马腾骧和凯旋欢庆,充分表现出王者之师不靠暴力杀伐,而是以德服人,不战而胜的特点。《诗经》除了描写战争英雄,还把笔触伸向与战争有关的社会群体或者个体,表现出厌战痛战、热爱和平的思想。

材料二   《荷马史诗》中的战争诗只有《伊利亚特》,《伊利亚特》主要描写的是特洛伊战争最后阶段的殊死战斗,侧重对唯勇至上的阳刚美的渲染。《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刻画强烈而鲜明,是一种直接、动态的描绘。动作的勾画,声音的非理性的、毫无节制的极端的审美观照。这是一种崇“力”的尚武精神,战争的悲壮及美感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方式中得以渲染,使得原本的喋血暴力充满着诗画意境。如描写两军格斗场宣泄使得战斗英雄鲜血淋漓地闯入读者眼帘。和生活在广袤富饶之区域的汉民族不同的是,生活在岛国的古希腊人崇尚战争。《伊利亚特》所触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的有限和在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索取。

——赵景梅、胡健《尚武与嗜血——<诗经>和<荷马史诗>中东西方古代战争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战争体现的中西古代战争文化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古代战争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当代中西战争态度中的映射。
2023-08-3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校联盟2024届高三8月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天职概念的演变

时间概念
中国古代《孟子》中的天职是治理政事的意思,是天授予的职分,是统治阶层才具有的。《列子》将大自然的给予、四季的运行都归于天职,是自然界的职能。这两种天职观在中国古代长期并存。
早期基督教时期天职一般是指神交付的使命。基督徒受上帝的召唤,每个人都不考虑世俗职业,献身于上帝王国在尘世的实现。
13世纪基督徒作为一个整体被上帝召唤,教会居间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士的地位高于普通信徒,只有教士和修道士等职务被视为天职。
16世纪人的各种身份及职责,都是上帝赋予的天职,服务上帝的宗教职业和服务同胞的世俗职业是平等的。一个人不管身份如何,都应该安于本份,做好自己的工作。
18~19世纪天职一词逐步淡化了上帝召唤的含义,成为一般的表达职业的词汇,更加强调个人对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晚清时期天职一词被广泛应用到新闻行业等各职业领域,后来又扩展到政治职责和政治革命。
民国时期革命家、政治家将天职用于宣传,文学家用于创作,天职作为一种崇高职责逐步应用于各个领域、各个身份,而且越来越频繁,形成了天职在现代汉语的用法。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在她看,伺候老人们是她的天职。”

——据郑诗成《天职观的丰富内涵探析》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天职观”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