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体系。都铎王朝(1485年-1603年)统治时期,经济立法多达250个左右,广泛涉及工农业、工资物价、商业金融、关税和进出口等……金融政策是禁止金银出口,鼓励进口。贸易政策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关税;还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商品由本国船舶运输,严禁走私和管制价格等。政府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包括生产质量标准和规定工资水平,保障廉价劳力供应。政府批准许多特许贸易公司,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垄断贸易。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商业领域都受制于非常细致的立法控制以及各行业的自我管制。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晚清重商思想是晚清重要的思潮之一,郑观应指出:“古有四民,商居其末……不知商贾虽为四民之殿,实握四民之纲……商足以富国,岂可视为末位。”马建忠认为“通商而出口货溢于进口货者利,通商而出口货等于进口货亦利,通商而进口货溢于出口货者不利。中国多出一分之货,则外洋少获一分之利……。”陈炽说:“国之所立者政,政之所举者用,用之所需者财,财之所入者税,税之所出者商。今天下商税六千万金,不能保商,何以立国。”较之维新派的理论,洋务派更具实践性,他们自己设厂,自行制造,“以敌洋产”,乃使“彼所售出于我者复有机器制造以绝其销路”。李鸿章“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翼稍分洋商之利“。张之洞于1890年开办湖北织布局,“开织以来,销售甚畅,获利颇丰。”

——摘编自陈爱平《试论晚清重商思想》》

材料三:在时代的巨变面前,晚清国人开始以近代理性思维改造中国社会,体现出时代诉求。然而,近代中国没有一个健康、稳定的政局和一个勇于变革的政府,又始终受到社会的“结构性制约”,重商主义思潮引起的社会效应显得相当有限。虽然社会各界对重商主义思想寄予愿望,试图通过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转型,但效果并不显著,未能跨出划时代的步伐。

——摘编自王敏《晚清重商主义思潮及其社会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重商主义与英国重商主义主张上的相同之处,并指出晚清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重商思想“效果并不显著,未能跨出划时代步伐”的原因。
2019-05-17更新 | 38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   1806年,拿被仑颁布柏林敕令宣布:“大不列颠诸岛处于被封锁状态。”1807年,法国分别与俄国和普鲁士签订条约,规定两国必须加入大陆封锁体系,同时还将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全部纳入封锁体系。到1811年,大陆封锁制度已经如水桶般将英国经济基本禁锢起来。正如法国历史学家所说,拿破仑没有充分估计到英国资本主义的牢固基础,也不了解它的现代化构,苦心经营的大陆封锁制度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施京吾《大陆封锁的失败及其教训》

材料二   在19世末欧洲大陆的争霸斗争中,英国奉行的对外政策是“光荣孤立”,1896年英回首相索尔兹伯里在致辞中提出:“英国应不参加固定的同盟与集团,保持行动自由,便于操纵欧洲均势。”这标志着“光荣孤立”政策的全面出笼。“光荣孤立”不等于中立,英国的利益在于持欧洲大陆列强相互牵制的局面,使其势均力敌,这样英国可以放手向海外扩张。

——摘编自吴佩华等《英国“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略论》

材料三   至于英国,虽然丘吉尔等一再鼓吹欧洲联合,但不特别关心把一般的原则变成现实。因为他不愿意直接参与其事而放弃世界帝国地位,伺机玩弄传统的大陆平衡政策。他鼓吹西欧的联合,同美国一样,主要着眼于同苏联抗衡,这种情况决定了英国不能成为欧洲联合的动力,而且后来他在相当长时间内游离于“小欧洲”六四共同体的圈子之外。

——摘编自王斯德等《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内容及其背景。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材料二   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设立了铨叙局,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调转等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是负责制定政策,随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高级官吏。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官吏。同时,这些法令法规又将文官职位分为四个等级:即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摘引自吴雪娟《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指出中英两国文官制度改革(建立)的相似之处及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吴下(苏州)号为繁盛,四郊无旷土,其俗多奢少俭。有陆海之饶,商贾并凑,精饮馍,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女工织作。雕镂涂添,心弹精巧,……官府习于用。通无禁约,间有一二贤明之官,欲行禁约,议者多谓奢僭之人,自费其财,无害于治,反讥禁者不达人情。

——摘编自钞晓鸿(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

材料二

但丁的《神曲·地狱》中也看得出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奢侈品往往与荣耀、地位、声望等联系在一起,封建贵族附庸风雅、以奢侈为荣,普通百姓也喜欢效仿贵族。昂贵精美的服饰、豪华宏伟的住宅、奢侈美味的饮食等物质生活让人们尽显奢侈之能事,充分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消费能力的提高,更是个人取得成功的表现。这股潮流从意大利发端,涌向整个欧洲,又从欧洲席卷了世界。在这样的消费文化传统下,奢侈品牌逐渐从意大利奢侈消费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现代奢侈品牌的前身。

——摘编自朱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消费生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苏州和佛罗伦萨社会风貌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地社会嬗变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18-01-04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应“群而不党”,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君子不党。成为士大夫政治的重要标识。韩非子说:“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他认为山东六国之所以衰弱,就是因为君主过于放纵臣下之间的互相结党营私,那些群巨朋党往往隐匿正道,追求私利,最终为祸国家。对于朋党之论,是士大夫政治博弃的重要祛码,对于朝政局面有重大影响.可以说,朋党在专制体制的背景下出现,因君主专制统治的常要而背负恶名和厄运,如此深陷于专制体制之中的朋党,自然不可能轻易地转换为与民主体制密切相关的现代政党。

——摘编自《浅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现象》等

材料二

传统中国从朋党到政党的转变出现是在20世纪初,正是由于立宪运动的刺激和训练,新知识分子群、官僚、士绅、商人群体、普通民众等才有可能联合起来、组织起来,才意识到必须以政治组织的方式来参与政治,以前官僚精英间狭小的政治联合的手段——朋党才有可能向政党转变。正是宪政制度与政党创生的密切相关性,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之争才有可能扩展成为全卧性的政治组织,以致最终建立政党。这也表明晚清整个社会的宪政追求正是政党组织生成的强大助力。

——摘编自岑树海《从朋党、会党到政党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韩非子朋党观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朋党与近代政党的主要区别,并分析促进近代“朋党”向政党转变的原因。

(3)谈谈你对“朋党”向“政党”转变的认识。

2017-06-1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四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81年里根上台后,他在时外政策方面提出新“通制”政策。他一再强调,面对苏联“实现统治世界”的战略目标,“西方文明”进入了“最危险的十年”,美国是“唯一能够担任领导的国家”,因此进一步增加军事开支,大力加强国防。同时发展核和常规力量,全面增强军事实力,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和各种规模战争的能力。他不愿同苏联达成重大裁军协议,不给苏联喘息时机。面对美国经济自1982年后的连续增长,里根又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同时造成对苏联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里根还特别强调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公开要促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把“马克思列宁主又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

1987年以后,里根第二届任期内,他不再强调拖垮苏联,明确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愿意与苏联做重大裁军交易。从1985年到1988年,美苏两国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进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总之,1987年以来,美苏关系以中导协议为契机,进入一个有限缓和的时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里根新遏制政策的背景及其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任期内对苏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农民永佃权是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深化所引起的。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使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或城居而完全脱离生产的地主越来越多。……地主大量地聚集在城市中,对土地无法直接经营,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预,在拥有“田底权”(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并雇佣了较多的农业雇工,独立自主地支配、经营和使用土地,有的生产商品粮食,有的生产经济作物。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田面权的佃农,与田主“平等相称”。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一一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国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优质农地大量流失,而且危害了农地的生态环境.土地所有权的绝讨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国于1947年颁布《城乡规划法》规定实行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所谓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是指一切私有土地将来的发展权(亦即土地变更使用类别之权)移转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独占。私有土地仍然保持私有,……英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该法实施后,英国开发土地的势头立即得到遏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立,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建设。解决了传统土地权利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但土地市场的买卖几乎陷于停顿。迫切需要使用土地的人,往往从黑市获得土地,土地隐形市场活跃。原私有土地所有权人在失去土地发展权的同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保护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开发商因此增加了负担,无形中等于提高土地市价。土地发展权国有化使土地市场发生闭销,阻碍了土地的正常使用。

——摘编自刘国臻《论英国土地发展权制度以及时我国的启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佃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并简要指出明清时期永佃制的意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二战后土地发展权国有化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实施的局限性。

2017-05-15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8 . 【历史―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81-1983年,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引发美苏关系紧张,西欧公众舆论为此掀起极大争论,和平运动、反核武器运动更为高涨,大规模示威游行不断,形成所谓“中导危机”。1983年,苏联发起强大政治宣传攻势,试图分裂北约,阻止北约在西欧部署中程核导弹。事实证明,苏联用中程核导弹对西欧进行威胁和恫叮,用宣传攻势离间美欧,用笼络西德SPD等手段,都难以达到使西德中立化的目的。西德国内政治几十年来在防卫问题上已经形成一套模式,1953年在重新武装问题上、1957年在核分享问题上,保守派都在面对相当多国人反对下,赢得了选举胜利,推行了自己的政策。1983年11月22日,西德国会历经30多次激烈辩论后,做出决议,允许在西德部署美国中程核导弹,同时敦促美国继续对苏谈判,再次表明这个模式仍然有效。次日,苏联代表退出了日内瓦中导裁军谈判。美国中程核导弹在西欧尤其是西德实现了部署,中导危机结束了。

——田少颖《冷战末期的核常裁军、西欧一体化进程与英德摩擦的缘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导危机”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部署中程核导弹问题上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9 . 工业城市的兴起见证了经济繁荣的奇迹。也使人们给尝了“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和苦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生在自认为最有利于英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量彻斯特、伯明输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积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废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佳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到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 万增长量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追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触目皆是的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域,城市管理也趋制度化;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力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英中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及出现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中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10 .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太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
(3)材料三中,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