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冲坏河堤。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天,朝廷征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修筑的河堤从荥阳到千乘(现山东广饶县)海口绵延一千多里。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汉平帝亲自巡视并下诏,令沿河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研究表明,自王景治河后的800年中,黄河基本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决溢和改道,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牛志奇《史籍中的黄河治理》

材料二   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支流之一。19世纪末,由于盲目滥垦,田纳西河流域的土地日渐贫瘠,使仰仗这片土地生存的居民也陷入了普遍的贫困。1933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法案,并建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开始对田纳西河流域进行治理。从1933年开始,在8年内即修建大坝6座,改建11座,并修建了650英里的内陆水道和一批水电站。到1952年,又修建新大坝14座。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下游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的防洪压力。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又围绕土地资源的改善与开发,全面发展农、工、林各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农业方面,田纳西河流域的农民收入增加了200%。在工业方面,流域内增加约35亿美元的工厂企业投资,为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流域内已建成的化肥厂和实验室成为美国最大的肥料生产和研究中心,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欧、亚、拉美。

——摘编自温荣刚《试论罗斯福对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和开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东汉时期的治水与美国治理田纳西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治理田纳西河的影响。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西方河流治理的成功经验对当今大国治理的启示。
2020-12-08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沙龙文化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沙龙”一词的原文是salon(客厅)。是上流社会社交的中心。14、15世纪,沙龙开始发展起来了。在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宫廷里,人们仔细谛听着薄伽丘与彼特拉克的学术谈论。在16世纪的梵蒂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皇宫里,在马尔比诺城堡的聚会中,宫廷的沙龙与贵族的沙龙在繁华与人文之风中竞相角逐。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本环境。18世纪是法国沙龙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路易十四时代的庄重谢幕到摄政王时时期的尽情狂欢再到路易十六登基后励精图治的改革,以及最后大革命的激情爆发,这是一个狂飙突进式的过程,这是个处在大张大阂的剧变当中的世界,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空前活跃。18世纪的沙龙是属于启蒙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喜剧、哲理小说都要先在夏特莱夫人的沙龙里朗诵再复印。19世纪中叶,由于贵族制度的彻底消亡,工业革命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化批判的公众成为文化消费的公众,资产阶级倡导的简朴、物质之风主导着社会的潮流.沙龙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全部基础而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了。

——摘编自肖琦 《法国文化:沙龙的演变与法国大革命》


(1)编写一幕18世纪发生在法国沙龙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 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西方近代以来沙龙的发展变化,说明沙龙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后期常熟人谭晓,因当地“田多洼芜”,低价购买了大量空闲土地,雇佣乡民百余人,“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腾,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视地形、土壤情况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亮昆虫,此类副产品稍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其本人“纤音惮费”,生活节俭,因此“货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提供了一个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例,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若干新现象。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地说,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封闭的社会具有一种积极的刺激作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和近代化的程度与对外贸易也是分不开的。尽管整个近代中外贸易结构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的中外贸易仍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不可否认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在近代中国也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杠杆,可是中国封建王朝和以后的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利用好这一杠杆。然而,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还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摘编自朱秀琴、张宏文《略论近代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围绕“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合理、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2018-12-21更新 | 410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05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备战2020年高考精选考点专项突破题集》

5 . 材料 卡拉斯是法国一名颇富声誉的商人,虔诚的加尔文派新教徒。1761年10月,他的儿子安东尼突然吊死在自家门框上。传闻安东尼曾想放弃断教信仰,改信天主教,是卡拉斯一家人“谋杀”了安东尼。大批天主教民众群情激愤,纷纷指控卡拉斯一家。案件落到一个狂热的天主教法官手中,法院在没能拿出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宣判卡拉斯有罪:处以车裂,家产没收,1762年执行。

其时,伏尔泰正流亡于日内瓦。他意识到这是一场宗教迫害,便立刻着手为卡拉斯平反。经过努力,巴黎高等法院撤销了对卡拉斯案的判决。1765年,枢密院正式为卡拉斯一家恢复声誉,法国国王赐予卡拉斯夫人丰厚的体恤金,卡拉斯一家人重获自由。整个欧洲为之震动,人们称伏尔泰为“卡拉斯的恩人”。

——摘编自萧瀚《神圣的辩护:评伏尔泰为卡拉斯辩护》


结合欧洲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卡拉斯冤案及其平反”中选取一个角度展开分析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18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国近代以来各阶段留学生情况简表(部分)。

——摘编自《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请选择上表中任意相近两个阶段的留学情况进行比较,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合理,史论结合)
2018-12-21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12月22日 《每日一题》 高考一轮复习-周末培优
2018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7 .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1.一天,鸣凤在走廊上遇见觉慧,便习惯地称呼觉慧为“三少爷”。

2.觉慧和鸣凤正在聊天,大太太周氏派人来找鸣凤……

3.周氏告诉了鸣凤一个不幸的消息。周氏虽也不忍,但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违抗。

4.鸣凤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到花园的湖池边,那是她被迫选定的归宿地。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2018-09-11更新 | 208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世世代代无数个人的活动造就的。任何历史人物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活动,历史条件对于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同样起着制约作用,历史人物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他们是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人民群众则是历史规律的最终实现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摘编自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2018-02-10更新 | 107次组卷 | 5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百日冲刺系列(艺体生)(必修三) 专题二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摘编自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1)比较说明材料一中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被采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美国核心地位变化的影响及其启示。
2017-11-12更新 | 22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3月23日 《每日一题》二轮复习 周末培优
10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是工业部门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和销售市场的前提条件,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都离不开农业部门从劳动者到产业剩余的供给。工业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主体部分,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来完成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解决。

——摘编自《民族工业资本家与近代中国农业发展》


解读材料:围绕“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例证(评述)该论题。(要求:明确提出论题,史实运用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