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94次组卷 | 192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精神、理想引领、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

——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版)

材料三   16-18世纪英国贵族从政治权利到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乃至婚姻家庭生活和教育,都产生了一定变化。在近代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英国贵族适时的调整,投入经营,用一种“渐进式”的转变方式追求自由权利,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英国近代史上,文化在推动整个国家崛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而贵族精神正是英国文化发展的引领性力量。他们重视教育,更加注重等级性,以其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来影响社会其他阶层。

——摘编自毕书媛《16——18世纪英国贵族精神的“渐进式”演变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简述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为继续实现这一理想所做的努力及其努力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关于中国文化的主要观点,并以宋、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来印证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贵族精神”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博览会举办情况介绍(部分)

时间(年)主办国名称主题或特点
1851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展馆水晶宫
1867法国第二届巴黎世界博览会首次增加文化内容
1876美国费城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
1925法国巴黎国际装饰美术博览会宣传文艺新风尚
1958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主题“科学、文明和人性”
1962美国西雅图二十一世纪博览会主题“太空时代的人类”
1974美国斯波坎环境世界博览会主题“无污染的进步”
1985日本筑波万国科技博览会主题“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86加拿大温哥华国际交通与通讯博览会主题“交通与通讯——人类发展和未来
1990日本大阪万国花卉博览会主题“花与绿——人类与自然”
19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2韩国丽水世博会主题“生机勃勃的海洋及海岸:资源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以城市为主题,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精髓是和谐城市。“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国的先秦诸子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的社会。“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这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摘编自《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博会的特点,并根据表中所列的主题或特点指出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为主题精髓的原因和成功举办的影响。
2021-05-06更新 | 376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9年5月10日,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铁路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里峰接轨,标志着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正式建成,西海岸与东海岸连接了起来。此后,大北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和南太平洋铁路等陆鉄筑成,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全国铁路网。并以钢轨取代铁轨,还出现了空气制动、自动接车器和连续信号系统。1882~1900年,铁路客运量从2.89亿人次增至5.77亿人次,货运增加了2倍。1850~1871年,联邦政府赠予铁路的土地达1.75亿英镑,还给铁路公司以优惠贷款。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4个大集团初步形成,这4个集团掌着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摘缟自丁则民《美国通史(第三卷)》

材料二 1949年前,中国曾修成并通车过的铁路是3.2万千,其中绝大部分(约2.3万千来)修成于民国时期。但是到1949年末,中国实际通车铁路只有2.2万千米。与1949年末相比,1950~-1975年,我国铁路共增加2.4万千米,略长于民国年间修建的略段。实际上,改革开放前我国建设的铁路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建、复建民国时曾经建成后又毁于战火的线路。甚至到1990年代的铁路建设中,仍包含若干民国时期已建复毁的路段。当然,新中国铁路的质量大有进步,而且西南、西北地区的新建铁路修建难度之大,是民国年间修建的铁路无法相比的。

——摘编自秦晖《走出帝制一一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铁路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同铁路修建的待点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中美铁路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1-04-18更新 | 35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五一中学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下图是《世界经济千年史》中1950—1998年美国与其他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双边比较图。

根据所学判断,a、b、c三国分别对应的是
A.苏联、日本、英国B.英国、苏联、日本
C.日本、苏联、英国D.苏联、英国、日本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主要金融风潮简表

时间风潮大致原因政府治理措施
1853—1856政府铸大钱、发行纸币风波太平天国运动、小刀会起义1853—1856年的铸币危机,引发了民间私铸,导致市场.上拒绝接受大钱,清政府才被迫逐步废除各种大钱。1883年金融风潮爆发期间,清政府在大型钱庄倒闭时,并未对此采取任何措施,对市场自由放任。
1856—1860票号、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北京、天津等地的搬庄风潮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2—1883上海金融风潮股票炒作、中法战争、丝价控制权等综合性原因
1900传统金融撒庄风潮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1916中交两行挤兑风潮北洋政府过度透支引发银行纸币发行过量,而现金准备严重不足1921年风潮发生之后,北洋政府以发行没有保证金担保的债券,对定期存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兑换,才使此次危机很快得到恢复。同年颁布《证券交易所课税条例》,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对金融市场进行管控;公债风湖过后,政府通过发新债偿旧债的方式以规范债券市场,提振市场信心。
1921信交风潮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民族工业走向衰落,国.内证券和信托投机过热
1926二六公债风潮京沪证券交易所中公债投机、缺乏监管和北伐战争

——据兰日旭《中国近代金融风潮防范以政府治理为中心》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苏联金融模式为改革方向,采取了一系列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改革,通过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改造民族资本金融业、取缔外国在华银行的特权等措施,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初,大量的西方金融理论得以引进和厂泛传播,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监管各类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国务院于1986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将当时存在的主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基本都纳入了调整范围。

——据崔鸿雁《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频发的金融风潮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金融业治理措施的演变和意义。
2021-02-02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检测(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所以在甲午以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材料四   杜维明:“五四”知识精英对儒学的创造转化有极大贡献。但对一种源远流长的文明全盘否定,把一个民族的没落,全归结在儒家文化头上,有些粗鲁。不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传统核心价值的优质部分,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样残酷。当时的精英认为激烈批评传统文化,即能为学习西方创造条件,还认为西化了,就充分现代化了。今天,最普通的知识人也知道,这种极端心态必须超越。

袁伟时:杜先生曾提出,新文化运动应肯定仁、义、礼、智、信,我赞同,但想补充,五常的道德规范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

——摘编自《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杜维明VS袁伟时》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一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对孔子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陈独秀思想主张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杜维明与袁伟时的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古代科学家研究科学的三种动机,即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出于“仁”、“孝”之德,出于经学的目的,都是围绕着儒家的价值观而展开的。由于古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甚至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来源于儒家经典,因此,在科学研究以及科学著作中,大部包含某些现成的、普遍适用的儒学理论及诸如“气”、“理”之类的儒学概念。古代的科学研究由于与儒家的经学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围绕着前人的著作而展开的,所以一直有尊崇经典的传统。尤其是,明清之际,西方科学传到中国,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大都持“西学中源”的观点。并且采取引中国古代经典解释西方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科学研究方式依然是承袭了儒学的经学方法。

——摘编自乐爱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提倡人性,鄙视神性;崇尚理性,鼓吹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人们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思辨问题转向人生和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欧洲各国不仅创办了许多学校,而且学校里所讲授的内容同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教育内容不仅培养出了大量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同时,开放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而这些正是人文主义传统所结出的果实。近代科学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方法也同样是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诞生的;先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经验方法。后来是经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的结合。

——摘编自钱兆华、申玉香《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人文主义对西方科学发展所发挥的相似作用,并说明其对科学及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历史因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后,农村逐渐确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趋向市场化。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速增,冲击着停留在传统体制内的城市。80年代,国企流行“包”字发展,放权让利。通过明晰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朝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迈进。国企改革保证了经济稳定运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存在配套改革滞后、约束激励机制尚束健全等问题。

——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史料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上任伊始采取经济应急措施,推行“百日新政”,但本身的诸多不足,使经济难以真正复兴。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等


依据材料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背景和主要进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改革的异同。
10 . 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20-10-01更新 | 3023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回顾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