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贵族墓志一改平城时期简短、平实的风格,用丰富繁杂的语言表达对墓主人德行的赞颂,在北魏皇族元氏的墓志中不乏“忘己忧国”   “忠规孝范”   “礼穷训则”   “尊师崇道”等语。这一现象表明(     
A.统治者注重自身道德规范B.儒家伦理影响力增强
C.民族融合增强了华夏认同D.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2024-05-30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份第九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10世纪时,庄园在日本遍布全国。庄园主大多为中央贵族、地方豪门和大寺院,他们委派代理人——庄官管理庄园。庄园出现之初尚须向政府交纳租税,但自9世纪中叶以后,有权势的庄园主获得“不输不入”的特权,从而使庄园摆脱了政府的财政控制。地方中、小贵族为逃避国家赋税和徭役,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寄进给中央权贵,自己则变成庄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A.稳定了国家财政收入B.减轻了农民人身控制
C.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D.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辽在地方上实行双轨政区制度,紧临北宋边境的南京道和西京道仿唐式的州县施政;中京道和东京道,以州县制和反映北边游牧民族的部族制对半参置;上京道,以政区部族制为主兼置州县制。同时,在同一道里面,套置州县和部族两类政区,如上京道至少套置36个州(军、城)和州同级的21个部族。这种政区建置(     
A.适应了辽朝经济民族形势B.延续了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
C.实现了对全国的有效控制D.推动了边疆和中原的一体化
2024-02-26更新 | 479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4 . 在16世纪之前的欧洲,胡椒是等同于黄金或白银的稀有之物,常被用作借贷和纳税的媒介,也被人们认为是神药。在1627年荷兰画家彼得·卡兹创作的静物画中,将胡椒面与盐、牡蛎、橄榄等食物共同呈现在画面中。此时,画中的胡椒粉随意地与食盐一起撒在盘面上,已由“神药”回归调料本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变革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商业革命冲击传统市场D.全球物种的广泛交流
5 . 著名政治社会学家奥菲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矛盾进行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行政子系统的存在依赖于商品形式的存在,但是政治行政子系统的政策又恰恰导致对商品形式的否定。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指出福利支出加重了财政负担B.反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
C.提出应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过分干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   自1884年阿诺德·汤因比《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学者对工业革命史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两个学派。

悲观派的童年时代就生活在工业革命的大潮中,代表人物碧翠丝·韦伯认为, “工业革命时期给人以巨大的、残酷的和倒退的体验,人们为此而生活窘迫,流离失所,身心憔悴,幸福不再。工业革命……被证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工业革命史学者,感受着战后西方经济的腾飞与福利,得出了“工业革命是现代经济腾飞的起点”这样乐观的结论,认为“工业革命是一场起飞,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式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缓慢渐进说”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史学者对上述两种工业革命的看法持批判态度。代表人物简·德·弗里斯认为,渐进变革的工业革命时代依赖于之前时代的长期准备,应该将1500—1800年作为一个长时段进行分析。工业革命实际上是1500—1800年经济缓慢增长的一部分,这种缓慢增长主要来自劳动时间与劳动量的增加,和所谓“大工业时代”、技术创新、社会变革没什么关系。

——摘自刘翔鹏《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的新范式》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下图为1200~1900年英国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拉里·尼尔等主编《剑桥资本主义史》

(1)概括指出1300-1600年间英国实际工资的发展呈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成因。
(2)指出与1300-1600年间相比,影响1800年后英国实际工资主要因素的不同,并简要说明从中得出的历史启示。
2024-01-12更新 | 302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重庆卷)-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春秋时期以前,“天”主要指“天神”,天人关系主要研究人神关系;随后“天”逐渐转变为“自然、天道、天理”,“人”指“人与人、人与社会”;汉代发展成哲学思想体系,贯穿古今文史,至今仍影响着后世言思。“天人合一”理念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相互依存的写照,它反映了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依赖感与亲和感。

——整理自陈伯海《“天人合一”——兼谈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面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英国政府在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到1867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城市贫困法》,使得济贫院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开始进行建设福利国家。1946年英国着手福利制度建设,先后颁布了《国民保险法》与《国民医疗保健法》,在1948年又颁布了《国民救济法》。这三部法律的正式颁布与实施标志着英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社会福利法律体系、建成了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

——摘编自陈国强《社会福利制度的演进》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卫生领域面临卫生条件落后、疫病大肆流行、医疗设施匮乏, 医务人员短缺等突出问题。1952年1月,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细菌战,并向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投掷用于传播病菌的媒介物。1952年3月14日,中央卫生防疫委员会成立,确立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机构,并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防疫知识。1952年12月,毛泽东为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开展卫生防疫运动的号召,相继成立各地方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除害灭病,保家卫国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摘编自郭荣浩、邓茜尹《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的三重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天人合一”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阐明“天人合一”理念的内涵,并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这一理念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制度实质的角度分析西方福利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的背景。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指出这一口号对当时医疗卫生事业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后,随着东南亚地区各国家的发展,它们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加强。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所历凡三十余国”,每到一个国家,首先会见当地国王与官员,赠送丰厚的礼物,遵守当地的风俗。然后开展以“朝贡贸易”为主的贸易活动。同时还负有打击海盗,肃清海上航道,调节各国纠纷的重任。早在此之前,沿海商民就私造大船,运载金玉丝绸,下“南洋”贸易行商,有的甚至留居不归,以致当地“以商贩为生业,饮食、衣服皆仰北客,习北俗”。直到16世纪葡萄牙所绘马六甲地图,也到处标有“中国村”“中国溪”“中国山”等。

——摘编自《东南亚古代史:上古至16世纪初》

材料二   1905年,越南爱国志士潘佩珠曾在日本见到钦慕的梁启超,梁对他说:“我国与贵国地理历史两千余年密切甚于兄弟,岂有其兄立而视其弟之死而不救乎!”并告诫其“贵国不患无独立之日,但患无独立之民”。当越南的民族解放事业陷入低谷时,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了越南革命的大本营和大后方。潘佩珠等人在广州组建越南光复会并吸收大量华侨参加,提出“近者向中国学习,远者以欧美为师”。针对荷兰殖民统治残酷镇压印尼共产党人领导的民族大起义,1926年,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刊文《爪哇的暴动》:“告诉爪哇的兄弟们‘中国民众是同情于你们的,你们的斗争引起全东方的同情,继续你们的独立运动吧’。”

——摘编自余定邦《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友好交往大事记

时间事件
1991年中国外长应邀参加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这是我国首次同东盟正式接触。
1997年江泽民主席在首届东盟—中国(10+1)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
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同意以和平方式而不诉诸威胁或使用武力,由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解决他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端。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是一个惠及19亿人口、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贸区。
2020年双方实现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
2022年至今2022年11月,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发表《纪念<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二十周年联合声明》:致力于维护并营造有利环境,以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2023年10月,作为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的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正式通车。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0~16世纪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积极关注和支持东南亚民族民主运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友好交往的意义。
2023-12-30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