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
2020-06-17更新 | 236次组卷 | 3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八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
D.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罗尔纲先生经考证后认为《水浒传》应分为前后两部分,分别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前部分成书于元末明初,后部分成书于明中叶。有此判断的原因之一,是《水浒传》的主题思想由“替天行道救生民”转变为“替天行道存忠义”。由此可知
A.史家对史料的解读带有强烈主观色彩
B.只有大量的考证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C.理性判断与解释利于历史研究的突破
D.历史研究的深入唯有依赖丰富的史料
4 . 下图是《人民日报》不同历史时期与援助有关的报道的占比柱状图。以下解读合理的是

A.60年代报道情况可能受“一边倒”政策的影响
B.70年代外国援华报道变化受中美建交的影响
C.80年代的变化与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有关
D.从整体上看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主题
5 . 1860年,日本出口470多万美元,进口160多万美元;1867年出口1200多万美元,进口2160多万美元。进口的主要是棉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是生丝、棉花、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逐步沦为了西方经济的附庸
B.日本由外贸入超变成出超的国家
C.日本的生丝和棉花出口超过中国
D.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的。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一中国近代文化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解读须有史实依据,表述准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土上,不少城市里有所谓“租界”,那里的统治权完全属于外国人。他们设立法院、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武力恐吓,实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起着极其凶狠的作用。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租界,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8 . 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科目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经济地理俄语高等数学基础体育
周课时61121222
学期总课时1322222442644444

A.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
B.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
C.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
2018-07-02更新 | 395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六次双周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01年梁启超在新闻报刊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吾闻数月以来,京师及各省都会,其翻译与通事之人,身价骤增,势力极盛,于是都会之人士,咸欣而慕之。昔之想科第者,今皆改而从事此途焉。”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科第出身人士不再被重视
B.庚子事变后,民族自信心丧失,媚外已成为社会风气
C.晚清以来,提倡和传播西学已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D.戊戌变法废除了科举制度,士大夫改习西学以为进身之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17-10-14更新 | 567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