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2005年史诗巨片《神话》是第一部特批的以兵马俑坑实地为背景的影片。兵马俑坑中被认为是其中的指挥部的是
A.一号坑
B.二号坑
C.三号坑
D.四号坑
2018-04-2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瑞安中学2018年4月历史选考特训卷

2 . 材料一 德意志放弃它在东北的要求。……英国则把海利歌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对法政策与在亚洲的对俄政策)给与帮助。

——摘自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1877年7月)

材料二 两个大国都希望把全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得商业收入。(英国与德国)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难道现在不应该为每年50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自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1899年12月)

材料三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和约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摘自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四 (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英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说明英国主张如何处置德国?英国持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说明了什么?并说说帝国主义国家间关系的特点。
2019-09-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作业检测历史试题
3 . 二战之前,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都发生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战争,但未能遏制二战的爆发。下列对这一结局出现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力量弱小,且各自为战
B.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德意日法西斯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D.美国、英国等实行中立或自保政策
2019-09-2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作业检测历史试题
4 . 二战初期,德军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
①德国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②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导致战备松懈
③一些小国国力太弱或存在依赖心理
④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与德国相差悬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第三帝国和日本的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第三帝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1.材料中的第三帝国指的是
A.拿破仑帝国
B.德意志帝国
C.奥匈帝国
D.俄罗斯帝国
2.材料中的“三足鼎立”中的三足不包括
A.法西斯国家
B.西方民主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
D.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以下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A.意大利和日本整装备战的原因是为了扩张领土
B.修正主义的修正指的是想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C.英法以及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并不能遏制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
D.一战后体系延续的因素是各国间的实力对比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4.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同原因不包括: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扩张
C.经济危机的影响
D.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2019-09-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桐庐分水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作业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加试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事关国家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引自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梳理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的时代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隋朝创新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及积极影响。

2018-04-2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瑞安中学2018年4月历史选考特训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克伦威尔把很大的精力用在对外事务上,他要改变这种局面,建立英国在世界上的贸易霸权,把失去的“漂亮姑娘”夺回来。英国的舆论界也在推动着护国主去争霸世界。一个政论家写道:“在花盆里的橡树是不能长高的,为了它的根和枝,它应该有(足够)的土壤和空间。”克伦威尔正是遵循着这一资产阶级的信条,开始他的外交活动的。

——据宋华《克伦威尔传》整理

材料二虽然1654年的预算收入达到了就当时而言堪称巨额的一百五十万英镑,但赤字仍是护国政府的不治之症……无休止地征收苛捐杂税,并且把全部重担加到劳动人民身上,引起了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1655年初,王党的阴谋家们便力图利用这种情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据(苏)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整理

(1)结合所学,指出此前英国失去“漂亮姑娘”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为夺回“漂亮姑娘”采取的外交行动。

(2)材料二中“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夺回“漂亮姑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使得1670年的英国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2018-04-2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瑞安中学2018年4月历史选考特训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