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82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10分钟课前预习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曰纥布(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据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   唐代,中国与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三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材料:

取得自治权的城市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相应打击了封建势力,成为致使封建制度衰落的决定性力量;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在逐步壮大的过程中,走向封建王权的对立面,从而导致了一场又一场的资本主义政治革命。…城市的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引发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瓦解了封建制度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成为西欧封建制度迅速解体的根源,也促进商业资本文明的发展。…自治城市明显地区别于封建体制和教会所建立的社会秩序,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市民所需要的世俗文化、世俗教育。

——摘编自尚慧霞《论西欧城市的发展对资本主义起源的政治影响》等


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3-11-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4 . 史料一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中(见下图),贵族领主住在领地的城堡里,农奴在领地的庄园里劳作。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随意制定法律、铸造钱币、控制贸易、征收税款,而且彼此经常混战。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指出其体现了中世纪庄园治理的哪些特点。

史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德国部分城市实施的济贫改革,其要点就是将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结合社区中教育、卫生、福利及宗教组织的力量;19世纪末,英国和美国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整合社区内外资源,激发居民自主自立精神,协助社区内的弱势群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借由“社区发展计划”来推动社区发展,借以推动基层社会改造。

——摘编自吴晓林等《“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思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社区治理”的特点。
2023-11-0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后初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维持了“经济利益与经济实力的均衡”和“责、权配位”的关系。……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迫使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制度,美元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不断冲击着世界经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欧洲各国货币“蛇形浮动”,联合抵制美元失败之后,创建了欧元,一方面减小了美元冲击对欧洲的损害,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美元独大的局面,开启了“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

——摘编自成思危、刘骏民《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逻辑》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后初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维持了“经济利益与经济实力的均衡”和“责、权配位”的关系,概括指出材料中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两次较大变化的原因。(培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023-10-18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6 . 史料一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条约的内容,两国的设想并不相同。斯大林希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

史料二 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极端反感”的原因。为了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新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了哪些努力?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为什么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基层治理实行的是“士绅之治”,乡村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手里。士绅们具有公共地位,负责地方事务,其地位则是被其所管辖的乡民所授权的。乡绅必须要对乡民负责,接受乡民监督,一切行为举止要考虑公共舆论和道德习俗的影响,不得任性而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士绅的角色类似于政府在地方管理的角色,但作为地方的代理者和维护者,在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上,其维护的是地方的利益,而不是国家政权的地方代理人。士绅虽也必须受国家管制,但其自身活动空间较大,比如,在维护地方利益方面,其可以与地方衙门进行交涉。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蕴意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国家面临治理任务日益繁多,控制乡村显得更加重要。于是,政府逐渐重视起对基层的治理,原来乡村自治的界限被国家打破,基层政权日益官僚化,统一编制,基层政权的代理人由国家指派和管理。一方面,国家权力也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渗入乡村社会,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得到加强,地方势力把持基层政权造成的地方团体化也被打破。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打破了“双轨政治”的平衡,使国家有力量剥削乡村,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地方基层治理被严重破坏。

——摘编自王德成《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沿革及当代转型》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化经济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地位的变化,中国基层组织逐渐形成了以街道党委为领导核心、以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主体的治理模式,逐渐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着力补齐农村基层社会建设短板。通过加强“街道办事处一居委会”体制,使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城市基层不断得以强化,街道的行政组织机制也不断完善,居委会逐渐成为城市基层的“行政细胞”,行政能力与行政资源得到增强和提升。

——摘编自吴晓霞《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演进线索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城乡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基层治理转型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2023-10-11更新 | 205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   在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大会上,国防部长彭德怀表示,中国对于华沙会议所作的一切决定,都将给予全力的支持和合作。他还代表中国政府声明:“如果欧洲和平受到破坏”,中国“一定同我们的兄弟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进行共同的反侵略斗争,直到最后的胜利”。赫鲁晓夫在会谈中两次提到,华沙条约不仅是针对西方的,也是针对东方的,希望考虑采取什么方式把中国和华沙条约结合起来。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材料二   苏联解体后,中俄摒弃意识形态的历史包袱,两国关系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两国间的军事合作也随着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双方军事合作范围已从军事技术领域拓展到军事行动领域,更加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两国在多边和双边框架内举行的“和平使命”系列联合军事演习已迈上机制化轨道,迄今已举行了8次。这些演习提升了两国的协同作战能力和互信程度,提升了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的能力。

——摘编自李抒音《对中俄军事合作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苏双方的共同诉求。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俄军事合作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10-1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三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学习情境——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无视西欧城市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把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中。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023-09-2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7讲中古时期的世界——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很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动用武力,而是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朕独爱之如一”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羁縻”府州,由原来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等,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清朝立国后,多次采取有力的军事行动,致力于恢复和捍卫疆土的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清朝统治者还与蒙古上层长期联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题。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也归入清朝的版图。

——摘编自方铁《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立国后为巩固边疆统治采取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政策的历史意义。(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023-09-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