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537 道试题
1 . 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
回答下列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这两朝选拔官员的途径分别是什么?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
(2)汉、魏晋南北朝、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的选官用人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学分认定模块检测历史试题
2 . 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B.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
C.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D.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
3 . 如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它表明(     
A.多极化趋势加强削弱了美国制裁效果B.曲线变化反映美国霸权的确立与动摇
C.二战后单边主义制裁取代了多边制裁D.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一直呈正比关系
4 . 自1920年开始,孙中山“从17世纪以降‘中国’的整合趋势着眼,逐渐放弃其‘五族共和’理念,转向新的单一的‘中华民族’”。这一变化在当时有助于(     
A.减少推翻清王朝阻力B.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消弭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2024-01-1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八调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等

材料二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至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高潮。蛮、夷、戎、狄在中原诸国的争霸战争中纷纷向中原地区汇聚,与华夏族渐成杂居状态。随着族群融合的深化和文化认同的扩大,各大诸侯国均自奉为华夏正统,这就造就了诸侯领土的总和即为华夏疆域的共同认识。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原因。
2024-02-06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A.体现了南方文化知识普及程度高B.反映了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趋同
C.表明人才比重失衡贯穿始终D.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学者总结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地域分布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段

基本特征

地域分布

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期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开埠口岸。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工业分布不局限于上述开埠口岸,在成都、基隆、安庆、北京、兰州等地均有分布。
1895—1900年中国近代工业开始加速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长江沿线和东北各开埠口岸,东北工业开始有了明显的增加。
1901—1914年中国近代工业首次快速发展期由沿海向内地扩散,东部沿海、沿江区域及铁路沿线区域的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大工业城市的附近出现了次一级的工业中心。
1915—1936年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期多集中在沿海、沿江及铁路沿线各城市,尤其是上海、华北、东北、珠江三角洲、武汉等区域工业集聚趋势增强。

——摘编自刘静《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几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曾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及其特点。
(3)材料三中体现的政治制度变化是?他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023-12-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某同学在研究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争变化时,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绘制了以下表格。这种变化(     
项目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战争参加者贵族庶民
兵器来源贵族国家
兵制“国人”兵役制;兵农合一。普遍兵役制、募兵制。
参加人数不超过十万人。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
A.体现了集权政治的趋势B.提高了贵族的政治地位
C.催生了小农经济的萌芽D.源于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10 . 1997年5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双方宣布“中法两国应承前启后建立长期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中英两国宣布发展全面伙伴关系。同年,中国同欧盟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一时期中欧关系的发展(       
A.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B.反映了世界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C.得益于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D.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兴起
2023-12-26更新 | 123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