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建国初期中共如何建立现代宪政政治以及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探究题

材料一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引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102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名称。另举两例红军长征在四川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今天的“长征”路上,需要弘扬哪些长征精神?
2023-01-10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列举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指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没有找到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和领导力量,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之后,在这场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对中国共产党建设方面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被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已任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信奉马克思主义者。19195月李大创把《新青年》六卷五号编样为《马克思研究》专刊,此外,还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李步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2)根据材料二并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理由。
2022-01-03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2·江苏南通·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人民日报》发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社论指出:“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这一社论
A.首次表明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C.重申“九二共识”的基础性地位D.初步形成“一国两制”构想
2022-03-22更新 | 708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各国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便更加激烈,而此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对象。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最终知识分子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摘编自马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背景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戊戌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3)上述两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融。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作自力更生……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摘编自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的谈话

材料二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理论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和毛泽东的思想的共同之处。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纪念文章的标题或主旨
纪念抗战胜利十周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专栏文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强调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
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人民日报》刊发纪念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文章对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只字未提。
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人民日报》在《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一文中表述:“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人民日报》刊发了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对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和前一时期的文章相比,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对抗战胜利原因的分析,材料中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与表中的前两个时期的文章相比,更突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概括指出该时期突出这些内容的原因。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讲话,又增加了什么新视角?
(3)上述材料说明,研究、评价历史事件,可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9 . 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   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远》,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被西方学术界奉为圭皋,自文艺复兴以来更明确地称之为古典文化。应该说西方的古典文化由希腊开创,罗马定的基调,并不断被传承、创造,成为西方文化一笔宝贵财富,各个时期的文化都从那里挖掘到真金白银,文艺复兴和十七世纪古典文化最为明显。

——王升《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为主题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10 . 《人民日报》为了纪念抗战胜利10周年、20周年,先后刊登了专栏文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二十周年》。这反映了中国当时
A.外交政策的转变B.计划体制的确立
C.文化方针的变化D.工作重心的转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