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1 .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晋、南北朝之时,是向来被看做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显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混然无迹,良非偶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
(2)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人口迁移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说明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
(4)综上材料,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2023-08-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的奢侈品消费对贸易、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药物、香料(主要是胡椒粉)、香水和发香材料、染料、纺织品、装饰品和衣料等在当时都属于奢侈品,只有富人才用得起。在奢侈工业的巨大利润吸引下,欧洲以及殖民地的农业都为了满足奢侈工业品的需求而向大规模、精细化方向发展,创造了资本主义的农业组织形式,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玉华《为什么奢侈产生资本主义?——谈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 到18世纪,在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城市中,完整的时尚体系已经形成,并带动了法国社会的平民化趋向。时尚产业和时尚服饰的消费改变了法国妇女,尤其是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将她们推向法国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前沿。作为时尚商人主要成分的女性衣帽商们,是18世纪后期巴黎服饰时尚的重要推动者。她们运用自己的天赋,将女性的衣服、发型等配上各种雅致的饰物,不断推出引领时尚的新样式,在创造新时尚的过程中展示她们的卓越才华和艺术素质。作为一个地位偏低的社会阶层,以女性为主的时尚商人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到了衔接贵族与平民文化,促使服饰时尚大众化的历史作用,成为推动法国社会转型的不容忽视的进步力量。

——摘编自周薇薇《从宫廷到民间:巴黎的时尚商人及其在法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7世纪欧洲奢侈品消费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时尚产业对法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共同富裕是人们的理想。早在先秦时期,管子秉承“天下物利天下人”的意旨,力主普利万民,富民强国。宗法天道的诸子如晏子、老子、庄子、墨子、孔子等高举损益盈虚的大旗,萌芽了各具特色的共富思想。按照儒家的规划,大同社会的图景是这样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推举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都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每一个人都不会只奉养自己的父母、只抚育自己的子女,所有的老年人都能颐养天年,所有的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所有的儿童都能顺利地成长。官修史书《汉书·食货志》阐述了共富策略的践行路径;“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主要因贫富悬殊导致的农民起义,大都高举“等贵贱,均贫富”的义旗,进行“武器的批判”,讨伐无道,劫富济贫,结果或者是改朝换代,或者是迫使统治者对贫富悬殊进行有限度的矫正。

——摘编自高翔《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共同富裕思想得到发展。《青年杂志》创刊之际,陈独秀就指出:“财产私有制虽不克因之遽废,然各国之执政及富豪,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决非社会之福。”他认为社会政策应承担调和资本与劳动矛盾的职能,通过保护工人,限制兼并的方式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李大钊在设想未来社会主义时也强调,社会主义并非使人尽富或者皆贫,而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追求建立没有剥削的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确定为奋斗目标之一。

——摘编自蒋永穆《共同富裕思想:演进历程、现实意蕴及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内容的新发展并予以简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加帝国的金属冶炼业达到了美洲同时期其他文明不曾达到的高度,印加人懂得金、银、铜、铅、锡、汞等的冶炼,还有能力冶炼合金,印加人对黄金的推崇和大量使用,使得印加帝国也被欧洲人称为“黄金帝国”。印加帝国的农业水平和阿兹特克文明相似,都拥有发达的灌溉系统,但主粮为马铃薯和藜麦。另外,印加帝国拥有更加丰富的畜牧业,羊和骆马被大量饲养,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和手工产品来源。印加帝国商品经济落后,虽然有对外贸易活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某种形式的货币,以及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但整体看来并不普遍,大多数家庭始终采取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历史读本(世界史)》

材料二   到15-16世纪之交,美洲等地的文明与欧亚和北非相比,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们的政治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主要依靠少数有能力的统治者和军事力量来维持松散的联合,远未形成共同的心理和文化认同。虽然美洲印第安人在相当多的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就,比如阿兹特克的城市建设,玛雅人的数学和天文学,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落后的。比如,全体印第安人都不会使用铁器,主要使用的工具是石器,这大大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他们虽然也知道轮子,却只把它作为玩具,交通运输除了使用少数高力外,就靠人力扛运了。印加人则没有成熟的文字,还处于结绳记事的阶段。

——摘编自周巩固《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加文明的经济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美洲文明发展滞缓的原因。
2023-04-1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108所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的深刻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了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   日本于7~10世纪设立的律令制是模仿唐朝的永徽律令和垂拱格式(为修改律令而临时发布的诏敕和官符,称为格;律令和格的施行细目称为式)而成的,但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国度,幅员广大,人口众多,需要大量的官员和严密的国家组织,这对相对贫穷弱小的日本来说是没有能力照搬的。于是,日本人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某些修改和变通,将大化改新前的一些惯例和制度吸收了进去,把那些归属于豪族大姓的部民制机构变成了官僚制下的基层机构。地方豪族的地位和特权虽然有所削弱,并且确实与中央官僚和中央贵族的地位权力差距甚大,但也没有彻底被取消,他们的权力有点像现在某些亚洲国家中的部族酋长的权力。

——摘编自王仲涛、汤重南《日本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化对朝鲜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析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形成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收支结构而言,清代前期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咸丰以后,田赋(地丁)收入与原来相比相差悬球。同时,盐课、关税、杂赋等传统收入在岁入总额中的比例亦大为降低。与此相反,新增加的厘金、洋税却一跃成为收入大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央设立财政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户部改为度支部,并将原有的14个清吏司改为田赋、漕仓、税课、管椎、通阜、库藏、廉体、军饷、制用、会计10司,并规范了度支部及新设10司的职掌。奏销制度在清代前期已经较为完备,但毕竟与具有现代色彩的预决算制度有别。因此,清末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仿泰西之法”实行预算。光绪三十二年七月,清廷宣布了预备立宪事宜,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实行预决算的氛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始提出清理财政的具体计划和预决算进程。

——陈锋《清代财政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随着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审议通过《颁布暂行税则的决议》,废除国民党政府各项苛捐杂税,形成了以农业税为主,商业税、工业税为辅的税制结构;实施税则贯彻阶级原则,征税对象以地主为主,对贫苦劳动人民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并于1929年颁布《兴国土地法》以更正土地没收对象,实现了税收征纳从凭借“政治权力”向遵从“国家税法”的根本性转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税收遵循“先予后取”原则,将生产自足与“取税于民”相结合,征税对象由最初的地主、富农转变为一切有收入的人,征税原则从“合理负担”过渡到“普遍纳税”。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区由分割逐步连成一片,地方经济也由自筹自用、自给自足,逐步走向财税制度的统一。

——林源《中国百年税制体系的演变》

材料三   1981年推出的税制改革总体设想基本指向是打破“财政集中过度、分配统收统支、税种过于单一”的传统体制格局。通过“复税制”的建立、“利改税”的分步推进,一系列新税种的建立,同时又通过全面调整工商税制、恢复和改进关税制度和完善农业税等举措,初步建成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税制体系。1994年,新一轮税制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全面改革劳物和劳务税制,实行了以比较规范的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并行,内外统一的货物和劳务税制。第二,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第三,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第四,大幅度调整其他税收,如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等。

——根据郭朝蕾《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的税制变还与发展》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财税近代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税收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税制改革的趋势。
7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3-06-30更新 | 3202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读如表。下列各项中对19世纪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部分)单位:人   
国家/地区1801—1850年1851—1875年
共计人数年均人数共计人数年均人数
美洲60000120053500021000
美国180003601600006400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0000200600002400
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
②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③欧洲人入侵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锐减
④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4-09更新 | 669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博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移民与移民治理

材料一

1940-1975年由各国流向西欧的移民示意图

材料二   部分西欧国家移民治理

内容
1975年,瑞典议会一项移民法案,规定设立反种族歧视官员办公室,出台反歧视相关法律。
1980年,荷兰政府提出以内务部为主导建立政策协调机制,提倡文化自主,对外来移民的特色文化予以保留。
1985年,英国少数族裔儿童教育调查委员会在《斯旺报告》中提出,教育要针对族群的多样性进行变革,不仅涉及到教学人员,也涉及所有学生及其父母。通过各种教育改革,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大多数地区已将多元文化教育整合到学校课程之中。

——据田烨《从多元文化主义到融合:西欧国家外来移民治理的转向》

(1)指出材料一图中流向西欧的移民主要来源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国家移民治理措施体现的文化认同特征。
2023-05-01更新 | 5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时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其中的法制文明就是其代表。孟子和苏格拉底作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其与法制相关的言论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特点。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孟子:“舞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法官应该按职责办事;但舜作为人之子,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摘编自《孟子》、(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士喜爱的服装。克泰西亚斯在其《波斯史》一书中首次提到了赛里斯人,即产丝的中国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使古希腊人有了了解亚洲的机会。之后随着罗马的东进,希腊化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在地中海与中国之间流动。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张骞带回的“蒲陶”一词有学者认为来自希腊语,表示“一串蒲陶”。中国的丝绸、铁器、炼钢术经大宛、安息(帕提亚)传至东地中海各希腊化国家,甚至罗马。虽然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由于相距遥远,但是中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接触、沟通与交汇。

——摘编自杨巨平《文明的流动:从希腊到中国》

材料三   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他以“百花园”为喻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丽多彩的“百花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两国建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史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法治观念的异同,分析不同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希文明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简析中希文明能实现接触、沟通交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希文明互鉴的当代价值。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